同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在推进“放管服”改革中具体承担哪些协调职责? 同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在推进“放管服”改革中具体承担哪些协调职责?这项工作究竟如何串联起部门、企业与群众的切身需求?
同安区作为厦门市重要的行政区域,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中承担着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任务。而区政府办公室作为统筹协调中枢,其职责绝非简单的“传声筒”,而是需要精准锚定改革痛点,通过跨部门协作、资源整合与动态督导,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同发力。那么,它具体如何发挥作用?以下从实际场景展开说明。
“放管服”改革涉及行政审批、市场监管、民生服务等多个领域,各部门职责交叉时易出现“各自为政”或“衔接断层”。区政府办公室的首要职责,便是成为各部门间的“联络中枢”。
具体操作层面:
- 定期联席会议机制:每月组织市场监管、税务、住建等部门召开改革推进会,针对企业反映的“开办流程繁琐”“工程审批耗时长”等问题,现场梳理责任清单。例如,去年同安区将企业开办环节从7个压缩至3个,正是通过办公室协调市场监管与公安、税务部门共享数据,实现营业执照、公章刻制、发票申领“一窗通办”。
- 专项任务攻坚组:针对复杂事项(如“跨部门联合监管”),办公室牵头成立由分管副区长挂帅、多部门业务骨干参与的专项小组,明确分工与时间节点。比如在餐饮行业“综合查一次”改革中,协调城管、消防、市监等部门统一检查标准,避免多头执法扰企。
改革推进中,常出现基层“有意愿但缺权限”、群众“有需求但渠道不畅”等问题。办公室需动态掌握各方诉求,合理调配资源,确保改革措施贴合实际。
典型场景举例:
- 权限下放的“适配性调整”:部分区级审批权下放至镇街后,曾出现经办人员业务不熟、系统权限不足等情况。办公室通过调研发现这一问题后,协调区行政服务中心开展“下沉式培训”,并调整政务系统权限配置,确保镇街“接得住、办得好”。数据显示,20XX年同安区镇街级审批事项按时办结率提升至98%。
- 服务资源的“靶向投放”:针对企业集中的工业园区,办公室推动设立“政务服务驿站”,协调税务、社保等部门定期驻点办公;针对老年群体办事需求,在社区服务中心增设“帮代办”窗口,由办公室统筹志愿者培训,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放管服”改革不能停留在文件层面,关键要看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办公室承担着“督任务、督进度、督成效”的职责,通过建立全流程跟踪机制,避免改革“打折扣”。
监督工具与方法:
- 指标化考核体系:制定《同安区“放管服”改革重点任务分解表》,将“审批时限压缩比例”“群众满意度”等核心指标纳入各部门年度绩效考核,办公室按月汇总数据并公开通报。例如,20XX年全区行政许可事项平均办理时限较改革前缩短62%,这一成果得益于办公室对滞后部门的“一对一”督办。
- 企业群众反馈闭环:通过12345热线、政务服务平台收集意见建议,办公室筛选高频问题(如“不动产登记材料重复提交”)后,直接反馈至责任部门并跟踪整改。去年共推动解决此类问题43项,相关经验被纳入厦门市改革典型案例库。
再好的改革举措,若企业群众“不知道、不会用”,效果便会大打折扣。办公室还需承担政策解读与推广职责,架起“官方语言”与“百姓需求”之间的沟通桥梁。
实践方式:
- 多渠道政策触达:通过政府官网、“同安发布”公众号、社区公告栏等平台,以“一图读懂”“案例说明”等形式解读“证照分离”“免申即享”等政策;针对重点企业,办公室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开展“上门宣讲会”,20XX年累计覆盖企业超2000家。
- 典型经验推广:挖掘基层创新做法(如某街道“网格+政务”服务模式),通过内部简报转发至各部门参考,并在全区会议上组织经验交流,推动“盆景变风景”。
Q1:区政府办公室如何避免协调时“议而不决”?
A:通过“问题清单+责任签字”机制——每次协调会明确具体问题、责任部门、完成时限,参会负责人现场签字确认,办公室定期核查进展,未完成的需书面说明原因。
Q2:协调中遇到部门推诿怎么办?
A:办公室可提请区分管领导介入,或通过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形成决议;同时将推诿情况纳入部门年度考核负面清单,倒逼责任落实。
Q3:如何确保协调成果惠及普通群众?
A:所有改革措施均以“群众视角”设计评估标准,例如“一件事一次办”是否真减少跑动次数、“跨省通办”是否覆盖高频需求,并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开展满意度调查。
从跨部门联络到资源调度,从进度监督到政策推广,同安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在“放管服”改革中的协调职责,本质上是将政府“管理思维”转化为“服务思维”的关键纽带。它不仅要解决“谁来做”“怎么做”的问题,更要推动“做得好”“群众满意”的结果落地。在当前优化营商环境的背景下,这种精细化、常态化的协调机制,正是基层政府提升治理效能的核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