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权志龙外,为何内娱艺人鞠婧祎也被调侃为“权志凤”?这一现象反映了怎样的文化模仿趋势? ——从造型模仿到风格复刻,背后藏着大众对潮流审美的哪些期待?
在娱乐话题的浪潮里,“权志凤”这个带着戏谑感的称呼总能引发讨论:韩国顶流权志龙以先锋造型和音乐风格闻名全球,而内娱艺人鞠婧祎却因多次被指造型神似前者,意外获得这个拼接式昵称。这并非简单的调侃,其背后折射出的文化模仿趋势,值得深入探究。
“权志凤”的诞生并非空穴来风。回顾鞠婧祎近年来的舞台造型与公开形象,不少细节确实与权志龙存在视觉重合点:
- 发型设计:高耸的蓬松发冠、挑染的渐变发色(如经典蓝紫渐变)、不对称短发造型,均与权志龙早期标志性的“爆炸头”“挑染脏辫”有相似轮廓;
- 服装搭配:金属质感拼接西装、oversize廓形外套、带有抽象印花的阔腿裤,这些曾出现在权志龙MV中的潮流单品,也被鞠婧祎多次在演唱会、综艺舞台复刻;
- 妆容风格:眼线拉长的锐利眼妆、哑光红唇与高光提亮的眉骨,整体呈现的“攻击性时尚感”,与权志龙标志性的“未来感妆容”异曲同工。
网友将这些视觉元素叠加后,用“权志龙+鞠婧祎(谐音凤)=权志凤”的调侃式命名,既点明了模仿的直观感受,也暗含对“内娱复制韩流模板”现象的观察。
为何鞠婧祎会选择靠近权志龙的风格?这背后是内娱生态中多重因素的交织:
在女团出身艺人普遍走“甜美”“清纯”路线的背景下,鞠婧祎早期虽以“四千年美女”标签出道,但后续转型中需要更鲜明的记忆点。权志龙作为亚洲潮流icon,其先锋形象自带话题度——模仿这种风格既能跳出同质化竞争,又能快速吸引追求个性的年轻群体关注。
粉丝群体对“国际化审美”的追捧,间接促成了这种模仿行为。部分粉丝认为,“靠近国际巨星的风格=提升艺人咖位”,因此会主动剪辑对比图、传播“神还原”片段,形成“模仿-传播-热度”的正向循环。而品牌方也倾向于选择这类具有“潮流联想”的艺人合作,进一步强化了模仿行为的商业合理性。
长期以来,韩流文化通过音乐、综艺、时尚杂志等渠道深度渗透内地市场,权志龙作为韩流巅峰期的代表人物,其风格早已成为“潮流标杆”的代名词。对于部分创作者而言,模仿成熟模板比探索全新风格风险更低——毕竟“已经被验证过受欢迎”的元素,更容易获得市场认可。
这种模仿现象并非个例。从早期内娱歌手翻唱韩团歌曲、模仿舞蹈动作,到如今造型、妆容甚至舞台概念的复刻,本质上反映的是本土文化在发展初期的“借鉴惯性”。但若长期停留在“模仿”层面,可能带来以下问题:
| 模仿阶段 | 表现特征 | 潜在风险 |
|----------|----------|----------|
| 表层模仿 | 直接复制服装、发型等视觉元素 | 缺乏个人特色,易被贴上“山寨”标签 |
| 局部创新 | 在模仿基础上调整细节(如配色、剪裁) | 仍未脱离原风格框架,原创性不足 |
| 深度转化 | 将外来元素与本土文化融合,形成独特风格 | 需要创作者具备成熟的审美体系与创新能力 |
以权志龙为例,他的先锋性不仅在于夸张的造型,更在于将音乐理念、艺术表达与社会议题融入整体风格(如通过歌词探讨阶层差异,通过舞台设计传递环保理念)。而目前内娱的多数模仿仍停留在“形似”阶段,尚未触及“神似”的核心——即通过个人理解重新诠释潮流,最终形成不可替代的文化标识。
要改变这种“模仿-调侃-再模仿”的循环,需要行业与个体共同努力:
回到最初的问题:“除权志龙外,为何内娱艺人鞠婧祎也被调侃为‘权志凤’?这一现象反映了怎样的文化模仿趋势?”答案或许藏在每一次模仿的选择里——当“借鉴”成为快速获取关注的捷径,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在吸收外来精华的同时,生长出属于自己的文化根系?毕竟,真正的潮流从不只是复刻,而是创造。
【分析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