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纪委在推进基层廉勤监督平台建设中,如何整合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督效能?
苏州市纪委在推进基层廉勤监督平台建设中,如何整合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督效能?如何通过技术赋能实现监督精准化与高效化?
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的大背景下,基层廉勤监督平台的建设已成为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抓手。苏州市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基层治理复杂度高、廉政风险点多,传统监督方式面临人力不足、信息滞后、覆盖有限等难题。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打破监督瓶颈,成为苏州市纪委提升监督效能的关键课题。
基层监督长期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监督力量分散、问题发现滞后、群众参与不足。以苏州为例,全市共有10个板块、近千个村(社区),传统“人盯人”模式难以应对高频次、隐蔽化的廉政风险。
| 传统监督痛点 | 信息化解决方向 | |--------------|----------------| | 人工巡查效率低 | 数据实时采集分析 | | 问题反馈渠道少 | 群众线上直报系统 | | 监督标准不统一 | 智能预警规则库 |
观点:信息化不是简单“上系统”,而是通过技术重构监督流程,让数据成为“千里眼”和“顺风耳”。
苏州市纪委推动政务、民生、财务等12类数据接入平台,包括: - 民生资金发放记录(如低保、补贴) - 村级工程招标数据 - 党员干部亲属涉权信息
操作步骤:
① 建立数据共享目录 → ② 开发清洗比对模型 → ③ 生成异常线索清单
案例:通过比对民政与银行数据,发现某村主任违规领取残疾人补助,3天内完成核查。
平台内置三类预警规则: - 金额阈值预警(如单笔支出超5万元自动标记) - 行为轨迹分析(频繁修改招标参数触发提醒) - 群众评价关联(投诉集中区域重点标注)
亮点:预警响应时间从平均7天缩短至4小时内,2023年累计推送线索127条,成案率超60%。
数据说话:平台上线后,群众举报量同比增加35%,但重复信访率下降22%。
| 环节 | 传统方式 | 信息化升级后 | |------|----------|--------------| | 问题发现 | 靠突击检查 | 24小时在线监测 | | 线索交办 | 人工登记转办 | 系统自动派单 | | 结果反馈 | 书面报告 | 平台实时更新进度 |
通过分析审批记录、群众评价等数据,为村干部建立动态廉政档案,重点关注: - 高频次小额支出(疑似“微腐败”) - 亲属经商关联(利益输送风险) - 民主决策缺位(独断专行倾向)
个人见解:这种“数据画像”比传统廉政测评更客观,苏州已对32名干部发出预警提示。
Q1:信息化是否会导致基层抵触?
→ 苏州采取“试点先行”策略,先在工业园区等数字化基础好的区域验证,再逐步推广,配套出台《基层数据报送指南》减轻负担。
Q2:如何避免系统沦为“面子工程”?
→ 设立“监督效能指数”,包含线索转化率、问题整改率等硬指标,每月晾晒排名。
Q3:老年人不会用线上渠道怎么办?
→ 保留传统举报方式的同时,在村委配备“帮办专员”,协助特殊群体操作平台。
基层廉勤监督平台的信息化建设,本质是用技术手段重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闭环。苏州市的实践表明,当数据流动起来、群众参与进来、制度刚性起来,监督就能真正长出“牙齿”。下一步,如何让技术更有温度、让防控更精准,仍是值得探索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