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青春川大”中的“江姐班”如何传承红色基因与弘扬时代精神??

2025-11-18 23:06:25
“青春川大”中的“江姐班”如何传承红色基因与弘扬时代精神?“青春川大”中
写回答

最佳答案

“青春川大”中的“江姐班”如何传承红色基因与弘扬时代精神?

“青春川大”中的“江姐班”如何传承红色基因与弘扬时代精神?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持续深化的背景下,这一提问不仅关乎历史记忆的延续,更直指青年群体如何在红色精神滋养中锚定前行方向。

“青春川大”中的“江姐班”如何传承红色基因与弘扬时代精神?当革命先烈的精神图谱与Z世代的青春热血相遇,这个特殊班级怎样将“江姐”代表的坚定信仰转化为当代青年的行动自觉?


一、红色基因的“活态传承”:从历史记忆到情感共鸣

“江姐班”的核心使命,是让红岩精神从教科书里的铅字变成青年心中的火种。不同于传统思政课的单向输出,该班级通过沉浸式场景构建打破时空壁垒——组织学生走访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等红色旧址,在江姐生前战斗过的土地上触摸历史的温度;邀请红岩英烈后代走进课堂,用家族记忆还原“绣红旗”“狱中党课”等细节,让“坚贞不屈”“对党忠诚”不再是抽象概念。

更关键的是情感代入设计:班级定期举办“如果我是江姐”主题讨论会,引导学生站在特定历史情境中思考选择;排演原创话剧《江姐在川大》,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呈现均由学生主导,通过角色扮演深度共情革命者的精神世界。这种“参与式传承”让红色基因真正融入青春血脉,有学生感慨:“以前觉得英雄离我们很远,现在才明白信仰是穿透岁月的光。”

| 传承方式 | 传统模式 | 江姐班创新实践 | 效果差异 |
|-------------------|-------------------------|---------------------------------|------------------------|
| 历史感知 | 课本文字+图片展示 | 实地探访旧址+后代口述 | 从“知道”到“感受” |
| 情感连接 | 理论灌输 | 角色扮演+主题辩论 | 从“认同”到“共情” |
| 行动转化 | 单一志愿服务 | 红色剧本创作+跨校宣讲 | 从“被动”到“主动” |


二、时代精神的“双向奔赴”:在现实土壤中绽放青春光芒

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要让红色基因成为应对时代挑战的精神引擎。“江姐班”紧扣“强国一代”的使命,将红岩精神中的斗争智慧与当下青年关心的议题结合:面对科技“卡脖子”难题,班级组建“红色科创小组”,在人工智能伦理、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开展课题研究,用专业能力回应“卡脖子”焦虑;针对网络空间中的历史虚无主义,成立“真相守护者”网络评论队,通过短视频、漫画等形式辟谣,累计创作正能量作品200余件,覆盖粉丝超50万。

在个人成长维度,“江姐班”提出“三个对标”:对标江姐“求知若渴”的劲头,设立“晨读经典”制度,每月精读一本红色著作并撰写实践感悟;对标“团结同志”的胸怀,与社区、乡村党支部结对,开展“银龄数字课堂”“留守儿童课业辅导”等公益活动;对标“严守纪律”的品格,制定班级“红色公约”,将诚信考试、学术道德纳入考核体系。这些举措让时代精神从口号落地为具体行为准则。


三、长效传承的“生态构建”:从班级样本到校园辐射

单靠一个班级的力量远远不够,“江姐班”探索出“点-线-面”联动机制:“点”上深耕,建立“1名导师+5名学生”的红色研学小组,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指导,系统梳理江姐生平与精神内涵;“线”上延伸,联合校内20余个团支部开展“红色基因接力赛”,通过知识竞赛、微党课展演等形式扩大影响;“面”上覆盖,将特色课程《红岩精神与当代青年》纳入全校通识选修课,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目前已惠及3000余人次。

这种模式正在产生涟漪效应:其他院系陆续成立“周恩来班”“雷锋班”等特色班级,形成“一院一品”的红色教育矩阵;毕业生中,超40%的江姐班成员选择基层就业或科研报国,用实际行动证明红色基因能够转化为服务国家发展的切实动力。正如一位学生在毕业留言中写道:“江姐班教会我的不仅是铭记历史,更是如何让信仰照亮未来的路。”


关键问题问答:关于传承与弘扬的再思考

Q1:为什么选择“江姐”作为红色基因的载体?
A1:江姐(江竹筠)作为红岩精神的典型代表,其“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视死如归的革命气节”与当代青年追求的“担当”“勇气”高度契合,且四川大学是其母校所在地,地域联结更具情感厚度。

Q2:如何避免传承流于形式?
A2:关键在“双向互动”——既要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剧本杀、短视频)呈现红色故事,更要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会精神内核,比如参与乡村振兴、科技攻关等真实场景。

Q3:时代精神与红色基因如何平衡?
A3:二者并非割裂,红色基因是“根”,提供价值坐标;时代精神是“叶”,体现创新活力。江姐班的经验表明,当青年用专业知识攻克技术难关、用网络阵地捍卫历史真相时,就是在新时代续写红色篇章。

从实地探访到网络发声,从课堂学习到社会服务,“江姐班”的实践揭示了一个真理:红色基因的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需要在时代浪潮中不断激活的生命力。当Z世代青年主动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便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也是对时代精神最有力的弘扬。

2025-11-18 23:06:25
赞 123踩 0

全部回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