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图书馆在古籍保护和特色文献收藏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和成果? 西南大学图书馆在古籍保护和特色文献收藏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和成果?该馆如何通过系统性工作实现古籍“活起来”与特色文献“传下去”的双重目标?
西南大学图书馆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文献资源中心,始终将古籍保护与特色文献建设视为文化传承的核心任务。面对古籍纸张老化、载体脆弱以及特色文献分布零散等现实挑战,该馆通过多年实践探索出一套“保护+活化”“收集+研究”的立体化模式,既守护了中华文脉的“活化石”,也打造了具有地域标识度的文献宝库。
古籍保护是图书馆工作的重中之重,西南大学图书馆采取“分阶施策、技术赋能”的策略,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保护体系。
1. 科学化修复:让破损古籍“重获新生”
针对馆藏的明清刻本、民国线装书等易损古籍,图书馆设立专业修复室,配备纸浆补洞机、压平机等设备,并培养持证修复师团队。修复过程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先通过显微观察确定纸张纤维成分,再选用与原书匹配的宣纸、楮皮纸进行修补。例如,一套清代康熙年间的《重庆府志》因虫蛀导致书页缺失30%,修复师历时半年,逐页拼接补全并加固装帧,使其恢复阅读功能。
2. 智能化保存:环境调控阻断“隐形伤害”
除修复外,预防性保护同样关键。图书馆为古籍库房安装恒温恒湿系统(温度常年控制在18-22℃,湿度保持在50%-60%),并配备防火、防紫外线的密集架。每册古籍均加装无酸函套,珍贵善本还采用真空包装隔绝氧气。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库房温湿度,一旦数据异常,系统自动触发警报并调整设备参数,从源头减少纸张酸化、霉变风险。
3. 数字化备份:突破时空限制的“第二生命”
为避免实体古籍因借阅磨损或灾害损毁,图书馆启动“古籍数字化工程”,优先对教学科研需求高的文献进行高清扫描。目前已完成2万余页善本的数字化处理,建成包含地方志、家谱、明清科举试卷等专题数据库,师生可通过校内平台在线查阅影印件,既满足研究需求,又降低原件使用频率。
特色文献是图书馆区别于其他文化机构的独特标识,西南大学图书馆立足西南地区历史脉络与学校学科优势,形成了三大特色收藏方向。
1. 巴渝地方文献:记录西南发展的“活档案”
依托重庆本土文化资源,图书馆重点收集巴渝方志、抗战史料、川渝民俗文献。现有清代至民国的重庆、四川地方志300余种,包括孤本《夔州府志》《酉阳州志》;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合订本、陪都文化名人手稿(如老舍在北碚创作的小说原稿复印件)等珍贵资料;以及记录土家族摆手舞、綦江农民版画等非遗技艺的田野调查笔记。这些文献为研究西南区域社会变迁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2. 农业与师范教育专题:服务学科建设的“资源库”
作为以农业和师范为优势学科的高校,图书馆针对性收录农业古籍(如明代《农政全书》、清代《三农纪》的珍贵版本)、近代农业科技报告,以及师范教育类老教材、教案手稿。其中,20世纪50年代西南师范学院(西南大学前身)教师编写的《教育心理学讲义》《中学语文教学法》原始油印本,不仅反映了早期师范教育的探索历程,更为当前课程改革提供历史参照。
3. 民间文献与捐赠专藏:挖掘“小众珍宝”
通过校友捐赠、民间征集渠道,图书馆积累了大量特色鲜明的民间文献:如清代重庆商帮账簿(记录嘉陵江航运贸易细节)、民国时期乡村小学学生作业本(展现基础教育发展轨迹)、西南少数民族婚俗契约(如苗族“跳月”习俗的文字约定)。“袁隆平院士赠书专藏”收录其科研笔记、会议手稿及部分签名著作,成为激励后学的宝贵精神财富。
保护与收藏的最终目的是让文献“活起来”。西南大学图书馆通过多维度服务推动成果落地:
从泛黄的古籍书页到鲜活的文化记忆,西南大学图书馆用系统性工作证明:古籍保护不是将文物锁进保险柜,而是通过科学管理与创新服务,让每一页文字继续讲述文明的故事;特色文献收藏也不仅是“囤积珍宝”,而是以需求为导向,让文献真正成为学术研究的基石、文化传承的桥梁。当更多人走进这座“文献宝库”,触摸到的不仅是过去的时光,更是连接未来的文化根脉。
【分析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