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广播电视台的《三江文化探秘》栏目为何被列为党史学习教育重点图书?该栏目有哪些特色内容?
佳木斯广播电视台的《三江文化探秘》栏目为何被列为党史学习教育重点图书?该栏目有哪些特色内容?本问题不仅关注栏目入选重点图书的原因,更深入探究其如何通过本土文化载体传递红色精神,能否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接地气”的实践样本?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导向始终是关键。《三江文化探秘》作为佳木斯本地广播电视台打造的深度文化栏目,之所以被列为党史学习教育重点图书,核心在于它用“本土文化密码”解锁了红色历史的共情密码。
佳木斯地处黑龙江东北部,是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合称“三江”)交汇的枢纽城市,也是东北抗联精神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栏目以“探秘三江流域文化”为切口,将镜头与话筒对准了这片土地上的红色遗址、革命文物、老战士口述史以及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非遗技艺——比如抗联密营遗址背后的生存智慧、赫哲族“伊玛堪”说唱中流传的抗联故事、垦荒年代留下的劳动号子等。这些内容不是教科书式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一砖一瓦有温度,一物一景有故事”的方式,让党员干部和群众在熟悉的地域文化中,直观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具象答案。
据栏目主创团队介绍,节目制作期间走访了佳木斯及周边23个县区的170余处红色点位,采访了40多位健在的老战士及其后代,收集了200余件民间收藏的革命文物资料。这种“用脚步丈量历史,用方言讲述初心”的创作模式,既保留了地方文化的原真性,又精准对接了党史学习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最终成为全省党史学习教育中“地方特色教材”的代表。
《三江文化探秘》的特色,体现在它打破了传统党史节目的“单向输出”模式,转而以“文化探秘+红色解读”的双线叙事,构建起多维度的内容体系。以下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四大特色:
栏目聚焦三江流域的“非典型红色文物”——比如一把磨损严重的犁耙(曾是垦荒战士开垦北大荒的工具)、一件补丁摞补丁的棉袄(抗联战士冬季潜伏时所穿)、一块刻着俄文的界碑(见证中东铁路时期工人运动)。这些物件看似普通,却因承载着具体人物、具体事件而被赋予了生命力。例如,节目曾专题报道过一把“抗联马刀”,通过采访其后代得知,这把刀的主人是抗联七军战士,在一次伏击战中砍断过敌人的马缰绳,后来被老乡藏进地窖保存至今。镜头里,文物专家手持放大镜讲解刀刃上的缺口,老战士家属抚摸刀柄回忆父辈讲述的战斗细节,观众瞬间理解了“武器虽简,信仰弥坚”的深意。
区别于官方档案的宏观记录,栏目大量采集民间口述史:有当年为抗联送过情报的“交通员”后代,有参与过解放战争支前的“担架队”队员,还有在垦荒年代与转业官兵同吃同住的“老农垦”。这些讲述者用带着乡音的朴实语言,还原了历史细节——比如一位90岁的“支前妈妈”回忆,她曾连续三个月每晚为隐蔽在村外的抗联战士做玉米饼,“怕火光被发现,就用草灰盖住灶膛,手都烫出了泡”;再如一位垦荒队员提到,1958年刚到三江平原时,“住的是马架子(简易窝棚),喝的是冰碴水,但听见广播里说‘要把荒原变粮仓’,大伙儿干劲儿比啥都足”。这些“微光故事”拼凑出的,是一幅有血有肉的人民奋斗图景。
三江流域的非遗文化(如赫哲族鱼皮制作、满族剪纸、东北二人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红色历史紧密交织。栏目通过“非遗+红色”的创新融合,让传统文化成为红色精神的载体:例如,赫哲族艺人将抗联战士“雪地露营”“林海雪原行军”的场景绣在鱼皮画上;剪纸艺术家以“八女投江”“赵一曼在珠河”为主题创作系列作品;二人转演员编排了现代小戏《老房东与小战士》,用地方戏曲形式演绎军民鱼水情。这些作品既保留了非遗技艺的原汁原味,又注入了新时代的红色内涵,让年轻观众感叹:“原来传统文化不仅能‘守旧’,更能‘传新’。”
栏目采用“实地走访+情景再现+专家解读”的复合形式:摄制组会带观众走进尚未完全开发的抗联密营遗址(如桦川县的深山哨卡),在斑驳的土墙前还原当年战士站岗的场景;通过动画复原“三江平原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展示10万民工肩挑手扛筑大坝的历史画面;邀请党史专家在现存的“东北银行旧址”里,结合当年的账本、印钞模板,讲解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智慧。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感,让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艰苦奋斗”“依靠群众”等党史关键词的现实意义。
| 常见疑问 | 《三江文化探秘》的解答方式 | 特色体现 |
|----------|--------------------------|----------|
| “党史学习会不会太抽象?” | 用三江流域的具体文物(如抗联马刀、垦荒犁耙)、民间故事(如支前妈妈的玉米饼)还原历史细节 | 具象化、可感知 |
| “地方文化与党史有什么关系?” | 通过赫哲族鱼皮画、东北二人转等非遗形式,展现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的精神传承 | 文化载体与红色基因深度融合 |
| “如何避免学习教育流于形式?” | 采用实地探访、情景再现等沉浸式手法,让观众“走进历史现场” | 互动性强、代入感深 |
从一档地方文化栏目成长为党史学习教育重点图书,《三江文化探秘》的成功印证了一个道理:最好的党史教材,往往藏在最贴近群众的本土文化里;最动人的红色故事,常常通过最朴素的地方记忆传递。它不仅是佳木斯的文化名片,更为全国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因地制宜、以文化人”的鲜活样本。
【分析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