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附中弦乐学科大低竖教研室的课程设置包含哪些核心内容? 上音附中弦乐学科大低竖教研室的课程设置包含哪些核心内容?除了基础技法训练,是否还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设计了个性化培养方案?
上音附中弦乐学科大低竖教研室作为国内专业音乐院校中聚焦低音提琴、大提琴等大低竖乐器的教学部门,其课程设置始终围绕“专业根基筑牢”与“艺术个性培育”双目标展开。对于许多家长和学生关心的“具体学什么”问题,这背后不仅是乐器演奏技巧的积累,更是一套融合技术训练、音乐理解、舞台实践的综合培养体系。
大低竖乐器因琴体大、弦距宽、音域低等特点,对初学者的身体协调性和基础技法要求极高。教研室的核心基础课程主要包含三大模块:
学生常见问题:“为什么我拉空弦总感觉声音发散?”——通常是因为持弓手指过于僵硬或弓毛与弦的接触点未对准琴码黄金位置,需通过教师手把手调整解决。
当学生掌握基础技法后,课程会向演奏能力深化方向延伸,重点突破以下内容:
教研室认为,专业演奏者不能只做“技术机器”,因此特别注重音乐理解与表现力的培养:
考虑到附中学生年龄跨度大(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教研室采用分层教学策略:
| 学段 | 核心侧重点 | 典型课程安排示例 |
|------------|-----------------------------|-----------------------------------|
| 初级班(1-2年级) | 基础技法巩固+简单乐曲演奏 | 每日30分钟空弦练习+15分钟音阶训练+20分钟小品(如《圣桑天鹅》简化版) |
| 中级班(3-4年级) | 技巧拓展+中小型作品演绎 | 每周1次重奏课+2小时风格作品精练(如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改编版) |
| 高级班(5-6年级) | 高难度曲目准备+舞台实战 | 重点攻克协奏曲(如圣桑《b小调协奏曲》)+参与校内外专场演出 |
家长关切回应:“孩子手比较小,学低音提琴会不会吃力?”——教研室会根据学生生理条件推荐合适乐器尺寸(如儿童低音提琴可选3/4或1/2琴),并通过调整持琴高度、弓长等方式降低入门难度。
除常规课程外,教研室还提供多重辅助资源:
- 大师班与专家课: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演奏家(如上海交响乐团低音提琴首席)开展短期集训,分享职业演奏经验;
- 乐器维护基础:教授琴弦更换、琴码调整等简单维护技能,避免因设备问题影响练习效果;
- 升学与职业规划指导:针对有志报考音乐学院附中/大学的学生,提供曲目选择建议与面试模拟训练。
从基础技法到舞台绽放,上音附中弦乐学科大低竖教研室的课程设置并非简单的“教琴”,而是一场关于音乐理解、技术突破与人格成长的系统工程。当学生能在琴弦上精准传递情感,当低沉醇厚的音色与乐队完美共鸣,便是这套课程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