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集团近年来如何通过业务重组和战略调整,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社会创新事业”的转型? ——从卖设备到解难题,这家百年企业究竟靠什么转身?
日立集团作为日本老牌制造巨头,曾以家电、电机、工程机械等传统硬件业务闻名全球。但当全球制造业面临需求放缓、竞争加剧,以及社会对数字化服务、低碳解决方案的需求激增时,这家创立于1910年的百年企业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路:撕掉“传统制造商”标签,向“通过数据和技术解决社会课题”的社会创新事业转型。这一转型并非简单改名换姓,而是涉及业务剥离、技术重构、组织变革的系统性工程——它究竟如何一步步完成这场“大象转身”?
在讨论转型策略前,先看日立面临的现实挑战:
其一,传统业务增长乏力。家电市场饱和、工程机械受基建周期影响波动大,2010年前后,日立的主力产品如电梯、电机等虽仍贡献稳定营收,但利润率持续下滑;其二,社会需求升级。城市化进程加速带来交通拥堵、能源浪费、老龄化加剧等问题,政府与企业更期待“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而非单一设备供应商;其三,技术迭代冲击。物联网(IoT)、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单纯依赖硬件制造的企业难以满足客户对“数据驱动决策”的需求。
这些压力倒逼日立做出选择:继续守着“卖设备”的老路,还是转型为“用技术解决社会问题”的服务商?答案显然是后者。
2014年,日立时任社长中西宏明提出“社会创新事业”战略,明确将目标定义为“通过数据和技术解决社会课题,创造价值”。这一战略的核心是业务重组与资源聚焦,具体分为三步:
日立果断砍掉了与“社会创新”关联度低的业务:2016年出售欧洲家电业务(给土耳其Arcelik),2017年剥离东南亚电梯子公司部分股权,2020年彻底退出智能手机用液晶面板生产。同时,将资源集中于数字系统与社会基础设施(IT+OT融合)、能源(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移动(智能交通)三大核心板块。这些领域共同特点是:既保留了日立原有的制造技术优势(如电梯、发电机组的硬件基础),又能通过数字化技术延伸出更高附加值的服务(如电梯远程运维、电网负荷预测)。
传统制造业的盈利模式是“卖产品赚差价”,而社会创新事业的核心是“卖服务赚长期价值”。日立为此搭建了“Lumada”平台——这是一个融合物联网、AI和大数据的分析工具,能连接工厂设备、城市交通系统、电力网络等物理资产,实时采集数据并生成优化方案。例如,在能源领域,Lumada可以分析电网用电高峰低谷,帮助电力公司动态调整发电计划;在交通领域,它能整合地铁、公交的运行数据,优化发车间隔减少拥堵。
为推动跨部门协作,日立打破了原有按产品线划分的事业部制,成立了“社会创新统括本部”,统筹数字技术、基础设施、能源等业务单元。同时,大量招募数据科学家、系统工程师等数字化人才,并要求传统制造部门的员工学习数据分析技能——据公开资料,2018年至2022年,日立数字化相关岗位招聘比例从15%提升至40%。
战略调整的效果,最终要通过实际项目验证。以下是几个典型场景:
在日本横滨市,日立参与建设了“未来城市”项目。通过部署Lumada平台,整合了全市的交通信号灯、公交系统、垃圾处理站、公共设施传感器的数据。例如,交通模块能根据实时路况调整信号灯时长,使早晚高峰拥堵时间缩短15%;能源模块则监测建筑用电量,自动调节空调温度,帮助市政府年省电费约2亿日元。
在中国市场,日立为某汽车零部件工厂提供了设备健康管理方案。传统模式下,工厂需要定期停机检修设备,可能造成生产中断;而日立通过在生产线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电机振动、温度等参数,利用AI算法预测故障发生时间——提前一周安排维护,既避免了突发停机损失,又减少了过度检修的成本,该项目使客户设备综合效率(OEE)提升了20%。
面对全球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带来的电网波动问题,日立在欧美市场推出了“虚拟电厂”解决方案。通过整合分布式光伏、储能电池和可控负荷(如工厂的可调节用电设备),利用Lumada平台实时平衡供需——当光伏发电过剩时,将多余电力储存在电池中;当用电高峰来临,释放储能电力并调度可控负荷降低需求,帮助电网运营商更稳定地运行。
为了更清晰理解日立的转型路径,这里用问答形式梳理关键点:
| 问题 | 具体内容 | |------|----------| | Q1:为什么选择“社会创新”而非其他方向? | 社会创新既延续了日立“通过技术解决问题”的企业基因(其前身久原矿业日立制作所最初就是为解决矿山机械需求而生),又契合全球趋势——各国政府对低碳、智慧城市、老龄化应对的投入持续增加,市场需求足够大且长期稳定。 | | Q2:业务重组中最难的部分是什么? | 最难的是“思维转型”。传统制造业习惯“以产品为中心”,而社会创新需要“以客户问题为中心”。例如,过去卖电梯只关注产品质量,现在要思考“如何帮客户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过去做发电机组只谈功率参数,现在要关注“如何配合新能源接入实现稳定供电”。这种转变需要从管理层到一线员工的认知重构。 | | Q3:数字化技术(如Lumada)起到了什么作用? | Lumada是转型的“技术底座”。它将日立原有的硬件能力(如传感器、控制系统)与软件能力(数据分析、AI算法)结合,让物理世界的设备“开口说话”——设备运行的数据不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能转化为优化建议的“决策依据”。没有这个平台,转型只能停留在“卖设备+简单售后”的初级服务阶段。 |
从传统制造业到社会创新事业,日立的转型本质上是一场“价值创造方式的革命”:不再局限于卖硬件赚取一次性收入,而是通过持续的服务和技术迭代,解决客户和社会的长期痛点。这条路当然不容易——需要割舍短期利润、投入大量资源培养新能力、承受组织变革的阵痛,但正是这种“难而正确”的选择,让一家百年企业始终保持着对时代需求的敏感度。正如日立一位高管所说:“我们不再只是制造机器的人,而是帮社会更高效运转的‘问题解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