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民政局如何通过“社会救助+社工”模式提升兜底保障工作的精准性和温度?
漯河市民政局如何通过“社会救助+社工”模式提升兜底保障工作的精准性和温度?这一模式具体怎样落地才能既找准困难群众需求,又传递人文关怀?
在社会救助领域,精准识别困难对象、动态跟踪需求变化、传递有温度的服务,一直是民政工作的核心挑战。漯河市民政局近年来探索的“社会救助+社工”模式,通过专业社工的深度参与,不仅让救助政策“找对人”,更让帮扶行动“暖人心”。这一模式的实践,为破解传统救助“一刀切”“被动响应”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传统社会救助多依赖社区上报、数据比对等“自上而下”的方式,虽能覆盖基础群体,却常面临三大难题:一是困难家庭情况复杂多变(如因病致贫、突发意外等),仅靠表格数据难以捕捉真实需求;二是部分群体因自尊心强、信息闭塞,主动申请救助的意愿低;三是救助服务停留在“发钱发物”的物质层面,缺乏心理支持、能力提升等“软性帮扶”。
社工的专业优势恰好填补了这些空白——他们经过系统培训,具备个案管理、需求评估、资源链接等技能,能深入社区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发现“表格里看不到的困难”。漯河市民政局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将社工力量嵌入救助全流程,推动兜底保障从“粗放覆盖”向“精准滴灌”升级。
社工通过日常走访、社区活动、邻里访谈等方式,深入低保家庭、特困人员、困境儿童等群体,观察其实际生活状态(如居住环境、饮食衣物、家庭成员互动),并结合政策标准判断潜在需求。例如,某街道社工在走访中发现,独居老人张奶奶虽收入略高于低保线,但因糖尿病并发症需长期服药,自费医疗负担重,社工将其情况反馈至民政部门后,协助申请了大病临时救助,解决了燃眉之急。
依托社工的持续跟进,为每个救助对象建立包含基本信息、家庭结构、收入变化、特殊需求(如残疾康复、子女教育)的动态档案。社工每月至少上门一次,记录服务对象的最新情况(如就业状况、健康变化),及时调整救助方案。比如,低保家庭李某的儿子去年考上大学,社工协助申请了教育补贴,并链接爱心企业资助生活费,避免因学返贫。
社工不仅是政策的“讲解员”,更是资源的“链接者”。他们熟悉民政、医疗、教育等多部门救助政策,能根据对象需求精准匹配:对符合条件的快速协助申请低保、临时救助;对超出政策范围的需求(如住房维修、心理辅导),则联系公益组织、志愿者团队或企业资源。例如,社工为单亲妈妈王某链接了免费的家政技能培训,帮助她实现就业,从“受助者”变为“自助者”。
许多困难群众因长期处于困境,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情绪。社工通过定期谈心、组织社区活动(如节日慰问、亲子工作坊),给予情感支持。例如,困境儿童小宇因父母离异变得沉默寡言,社工每周上门陪他做手工、讲故事,还联系学校老师关注其学习状态,逐渐帮助孩子打开心扉。
针对有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社工设计个性化帮扶计划:为失业人员提供职业指导、简历修改、面试模拟;为务农家庭链接农业技术培训;为创业者对接小额贷款政策。比如,低保户赵某想开小吃摊但缺资金和经验,社工帮他申请了5000元创业补贴,联系餐饮师傅指导手艺,如今摊位月收入稳定在3000元以上,家庭经济状况明显改善。
社工通过组织邻里互助小组、社区公益活动(如义诊、旧物置换),促进困难群众与社区居民的互动,减少“被标签化”的隔阂。例如,某社区社工发起“邻里帮帮团”,鼓励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健康居民帮助残障家庭,形成“困难群众有人帮、普通居民献爱心”的良性循环。
目前,漯河市已实现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配备专业社工200余名,累计为3000余户困难家庭提供精准服务,群众满意度达95%以上。但模式推广中仍需注意:一是加强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如提高薪酬待遇、完善晋升通道),避免因人力不足影响服务质量;二是推动数字化工具应用(如建立救助需求大数据平台),辅助社工更高效地分析需求;三是加强部门协同(如民政、医保、教育数据共享),减少信息壁垒,让救助更及时。
从“发钱发物”到“精准服务”,从“政府主导”到“多元参与”,漯河市民政局的“社会救助+社工”模式,正用专业与温情重新定义兜底保障的内涵——它不仅是保障基本生活的“安全网”,更是传递城市温暖的“连心桥”。
【分析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