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南县人民政府的防汛抗旱工作采取了哪些创新技术手段? 洛南县人民政府的防汛抗旱工作采取了哪些创新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手段如何提升灾害应对效率与精准度?
在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极端降雨与持续干旱交替成为洛南县面临的常态化挑战。作为秦岭南麓的生态屏障县,洛南县既要守护山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又要保障农业灌溉与生态用水稳定。传统“人防+经验判断”的防汛抗旱模式已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灾情,为此,洛南县人民政府近年来积极探索技术创新路径,通过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在地化实践,构建起一套“空天地一体化”的灾害防御体系。以下从监测预警、应急指挥、资源调度三个维度,解析其具体应用的创新技术手段。
过去依赖人工巡查与简易雨量站的监测模式存在覆盖盲区大、数据更新慢的短板。洛南县通过部署多源感知设备集群,实现了对水情、雨情、墒情的毫米级捕捉。
| 技术类型 | 应用场景 | 功能优势 | |----------------|---------------------------|---------------------------------------| | 智能雨量水位一体站 | 全县主要河流、水库周边 | 实时传输每分钟雨量及水位数据,超阈值自动报警 | | 土壤墒情监测仪 | 耕地集中区(如永丰、景村)| 精准测量0-50厘米土层湿度,指导抗旱灌溉时机 | | 无人机巡检系统 | 偏远山区、地质灾害隐患点 | 高清影像+热成像识别滑坡裂缝、河道淤堵等问题 |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洛南县在高危区域安装了北斗位移监测终端,通过卫星定位技术实时追踪山体微小形变,一旦位移量超过安全阈值(如年位移>5厘米),系统将同步推送预警信息至县应急指挥中心与属地网格员手机端。这种“天地联动”的监测模式,使灾害发现时间从过去的“小时级”缩短至“分钟级”。
面对突发灾情,快速制定科学方案是关键。洛南县搭建的“防汛抗旱智慧大脑”系统,整合了气象、水利、自然资源等多部门数据,通过AI算法模拟灾害演变趋势。
该系统的核心功能包括:
- 洪水演进推演模块:输入实时降雨量与河道流量参数后,可在10分钟内生成未来3-6小时的淹没范围图,标注风险等级最高的村庄与路段;
- 干旱影响评估模型:基于土壤墒情、作物类型及历史用水数据,预测不同区域的受旱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并自动生成优先供水建议清单;
- 应急资源调度图谱:动态显示全县救援队伍、抽水泵、帐篷等物资的分布位置,支持一键生成最优配送路线。
例如20XX年“7·12”特大暴雨期间,系统提前2小时预测到县城西侧葫芦沟可能发生山洪,指挥中心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提前转移下游3个村组217名群众,避免了人员伤亡。
在抗旱保苗与蓄水防洪环节,洛南县引入了一系列实用型创新技术。针对山区灌溉难题,推广“智能滴灌+光伏提水”组合系统——通过在田间铺设带压力补偿功能的滴灌管带,配合屋顶光伏板驱动的小型水泵,将水源精准输送至作物根部,较传统漫灌方式节水60%以上,且单套设备可覆盖5-8亩农田。
在防洪工程方面,对县域内12座小型水库实施了“数字孪生”改造:利用三维建模技术还原水库大坝、溢洪道等设施的物理特征,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不同泄洪方案对下游的影响,辅助管理人员选择最优调度策略。部分沿河村落还安装了自动升降式防洪墙,平时收纳于地下不影响交通,汛期可根据水位自动升起形成屏障,既保障行洪安全又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技术创新不仅体现在硬件设备上,更融入了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洛南县开发了“防灾通”微信小程序,村民可实时上报发现的隐患(如道路塌方、渠道堵塞),上传的照片与定位信息将直达指挥中心;同时,系统会向注册用户推送个性化预警(如某村组未来6小时将有大暴雨),并附带避险路线图。
在社区层面,组织开展了“技术下乡”培训活动,教会留守老人使用简易雨量报警器,指导种植大户操作智能灌溉控制器。这种“专家研发+干部推广+群众使用”的闭环模式,确保了新技术真正转化为防灾减灾的实际能力。
从“被动抢险”到“主动防御”,从“经验决策”到“数据支撑”,洛南县通过一系列创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不仅提升了防汛抗旱的科学化水平,更重塑了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当现代科技与传统治理智慧相结合,山区县的防灾韧性正被不断激活,为类似生态敏感地区的灾害应对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