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上的今天

农村经济与科技融合背景下,如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应对劳动力流失和土地资源碎片化问题??

2025-11-15 14:28:40
农村经济与科技融合背景下,如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
写回答

最佳答案

农村经济与科技融合背景下,如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应对劳动力流失和土地资源碎片化问题?

农村经济与科技融合背景下,如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以应对劳动力流失和土地资源碎片化问题?在当前农村青壮年大量外流、人均耕地分散成多块的现实下,这样的问题该如何有效破解?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许多村庄出现“空心化”现象——留守群体多为老人、妇女和儿童,农业生产依赖传统经验,效率低下;同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土地按人口均分,导致地块零散细碎,大型机械难以下田,规模化经营难以推进。这两大问题相互交织,成为制约农业现代化的核心瓶颈。那么,在农村经济与科技加速融合的趋势中,究竟该如何构建适配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从根本上破解劳动力短缺与土地碎片化的双重困境?


一、劳动力流失:从“无人种地”到“有人会种”的转型路径

农村劳动力外流并非短期现象,但“没人种地”不等于“地没人管”。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1. 培育“职业农民”替代传统散户
通过政府补贴+技能培训,鼓励返乡青年、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等群体成为“职业农民”。例如,某县开展“田间学校”项目,邀请农科院专家驻点教学,3年内培养出500余名掌握智能灌溉、无人机植保技术的“田秀才”,他们承包流转土地后,亩均收益提升40%以上。这些新型主体不仅懂技术,更熟悉市场,能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合力。

2. 推广“托管服务”破解无人耕种难题
针对无力耕种的农户,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如农机合作社、植保公司),提供“耕种管收”全流程托管。比如山东某村成立“土地管家”合作社,农户只需支付每亩800元服务费,从播种到收割均由专业团队操作,自己当起“甩手掌柜”。这种模式既保留了农户的土地权益,又解决了劳动力不足问题,目前全国此类服务已覆盖超1亿亩耕地。


二、土地碎片化:从“零散分割”到“连片集中”的整合策略

土地细碎化直接阻碍机械化推广和规模效益释放,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手段推动土地集中连片。

1. 深化“三权分置”改革激活土地流转
落实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是破解碎片化的基础。通过建立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公开透明地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例如,江苏某镇搭建数字化平台,农户可在手机端挂单出租土地,种植大户在线竞价承租,半年内完成3.2万亩土地集中流转,形成百亩以上连片基地120个。流转过程中需严格保护农民权益,明确租金支付方式和违约责任,避免“毁约弃耕”。

2. 借助科技手段实现精准整合
利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绘制“数字田块地图”,清晰标注每块地的位置、面积、土壤条件,为土地整理提供数据支撑。部分地区试点“小田并大田”工程,通过调整田埂、沟渠布局,将原本分散的几十块小田合并为几块大田。比如安徽某村通过无人机测绘,将187块零散耕地整合为42块标准田块,大型拖拉机作业效率提高3倍,人工成本下降60%。


三、科技赋能:构建“智慧农业”支撑体系的关键支撑

科技不仅是工具,更是重构农业经营模式的核心驱动力,需从生产、管理到销售全链条渗透。

1. 推广智能装备降低人力依赖
在集中连片的土地上,推广无人驾驶拖拉机、自动播种机、植保无人机等设备。例如,黑龙江垦区的“无人农场”项目,通过北斗导航系统控制农机作业,1人可管理上千亩地;小型适用的微耕机、背负式喷雾器则适合丘陵山区,减少对体力的要求。这些设备投入可通过政府购置补贴(通常补贴30%-50%)降低农户负担。

2. 用数字化工具优化经营决策
建立农业大数据平台,整合气象、土壤、市场等信息,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比如广东某柑橘主产区,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果园温湿度、病虫害情况,系统自动推送施肥打药方案,果农按提示操作后,优果率提升25%,滞销风险降低40%。同时,发展电商直播、社区团购等新渠道,让农产品直接对接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损耗。


四、配套保障:政策与机制协同发力的支撑网络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落地,离不开土地、金融、人才等配套政策的协同支持。

1. 强化金融保险兜底
设立专项贷款产品,如“土地流转贷”“农机购置贷”,利率低于普通商业贷款;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自然灾害、市场价格波动等风险。例如,某省推出“水稻完全成本保险”,每亩保额从400元提高到1200元,农户受灾后能快速获得赔付,敢种敢投入的底气更足。

2.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形成“订单收购+分红”“土地入股+保底收益”等合作模式。比如四川某茶叶基地,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企业负责加工销售,年底按股比分红,户均年收入增加2万元以上。这种机制让农民从单纯的土地出租者变为经营者,共享产业增值收益。


| 关键问题 | 解决方案要点 | 典型案例参考 | |-------------------------|------------------------------------------------------------------------------|----------------------------------| | 劳动力不足 | 培育职业农民+推广托管服务 | 山东“土地管家”合作社 | | 土地碎片化 | 深化三权分置+数字技术整合小田 | 安徽某村“小田并大田”工程 | | 生产效率低 | 应用智能农机+建设数字农业平台 | 黑龙江垦区无人农场 | | 经营风险高 | 发展农业保险+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 四川茶叶基地入股分红模式 | | 资金投入缺 | 提供专项贷款+农机购置补贴 | 某省“水稻完全成本保险” |

农村经济与科技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下乡”,而是要通过制度创新、主体培育和科技赋能,构建起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农业经营体系。当职业农民成为主力军、碎片土地连片成规模、智能装备替代繁重劳动、数字工具指导科学决策时,劳动力流失和土地碎片化的问题将不再是阻碍,反而会成为倒逼农业转型升级的契机——毕竟,农业的未来,从来都掌握在那些愿意扎根土地、拥抱变化的人手中。

2025-11-15 14:28:40
赞 151踩 0

全部回答(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