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重善在郑卢医学的传承与发展中做出了哪些具体贡献? 彭重善在郑卢医学的传承与发展中做出了哪些具体贡献?他如何突破地域限制让这一流派被更多人认知?又通过哪些实践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诊疗体系?
在中医流派纷呈的当代,郑卢医学作为源自清代郑钦安、经卢铸之发展的扶阳学派分支,曾因理论深奥、传承门槛高而面临断层危机。彭重善作为该流派第五代传人,用四十年时间完成了从学徒到传承主力的角色转换——他不仅让郑卢医学的“火种”在西南地区重新燎原,更通过系统化的教学与临床转化,使其成为现代中医扶阳领域的重要参照。他的贡献究竟体现在哪些维度?
过去郑卢医学多依赖师徒口授心传,核心文献如《医理真传》《医法圆通》虽存世却鲜少被系统解读。彭重善意识到,若想延续流派生命力,必须改变“一人守一技”的封闭模式。
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他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开设郑卢医学研修班,既保留“手把手教脉诊”“跟诊记录病案”的传统方式,又创新性地将经典理论拆解为“阴阳辨证基础”“扶阳用药规律”“经典案例复盘”三大模块,面向不同基础的学员分层教学。这种“理论课堂+临床跟诊+病例研讨”的组合模式,让零基础的中医学子也能逐步掌握郑卢医学精髓。
针对流派典籍散落于笔记、口述中的问题,彭重善联合弟子整理出《郑卢医学临证心悟》,首次将郑钦安“阳主阴从”思想、卢铸之“桂枝法”“四逆法”应用细则,以及自身四十年的辨证经验汇编成册。书中不仅收录了300余例典型医案(涵盖脾胃虚寒、肾阳不足、痹症等常见病),还标注了用药剂量调整的关键逻辑——比如为何治疗慢性腹泻时附子用量需从小剂量递增,而调理宫寒痛经则需配伍特定比例的生姜与砂仁。
郑卢医学的核心是“扶阳固本”,但具体到不同体质、不同病程的患者,如何精准判断“阳虚”程度并调整方剂?彭重善通过数万例诊疗实践,给出了可量化的参考标准。
他提出观察患者需先看“神”(目光是否清亮、精神是否萎靡)、再查“脉”(寸关尺三部脉象的浮沉迟数)、最后问“症”(是否畏寒喜暖、夜尿频繁、大便溏稀),通过这三步快速锁定阳虚为主的病机。例如面对反复感冒的患者,普通中医可能侧重清热解毒,而彭重善会先询问其是否常感后背发凉、是否吃生冷食物后腹泻加重,若符合阳虚外感的特征,则以桂枝法为基础方,加黄芪、防风固表,而非单纯压制症状。
卢铸之创立的“桂枝法”原本用于调和营卫,但彭重善发现,现代人因熬夜、压力大导致的“虚阳上浮”(表现为上火同时手脚冰凉),单纯用桂枝汤可能加剧内热。为此他调整配伍,在桂枝、白芍基础上加入少量磁石、龙骨潜降浮阳,再配伍麦冬润燥,既保留了扶阳的主线,又解决了传统方剂“上火”的副作用。这种改良后的“潜阳桂枝法”现已成为其门诊治疗亚健康状态的核心方案之一。
若只局限于师门内部传承,郑卢医学终难摆脱“小众学派”的标签。彭重善通过学术交流、公益科普与数字化手段,让这一流派的影响力辐射至全国。
近二十年来,他多次在“全国扶阳论坛”“传统医学传承大会”等平台发表主题演讲,用临床数据说明郑卢医学在调理慢性病(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独特优势——数据显示,经其团队治疗的阳虚型糖尿病患者,配合扶阳调理后,胰岛素抵抗指标改善率较常规治疗组高出23%。这些实证研究打破了“扶阳派只会用姜附”的误解,让更多同行认识到郑卢医学的科学性。
考虑到年轻中医师学习时间碎片化,彭重善团队开发了“郑卢医学微课堂”,通过短视频讲解“如何从舌苔(舌质淡胖有齿痕)判断阳虚程度”“冬季养生如何用对扶阳食材(如肉桂与花椒的比例)”等实用知识;同时开设线上问诊通道,由弟子团队收集患者资料后,由他本人复核辨证方案,累计已为超5000名外地患者提供远程指导。
| 维度 | 传统郑卢医学传承方式 | 彭重善的创新实践 |
|--------------|------------------------------------|--------------------------------------|
| 教学形式 | 单一师徒口授,依赖长期跟诊 | 师带徒+集体课程,分层教学适配不同基础 |
| 理论传播 | 典籍零散,依赖个人领悟 | 编撰系统教材,标注用药与辨证逻辑 |
| 临床应用 | 固守经典方剂,较少调整 | 优化经典方适应症,解决现代病症矛盾 |
| 流派影响 | 地域局限,知晓度低 | 通过论坛与数字化平台辐射全国 |
当我们在讨论彭重善对郑卢医学的贡献时,本质上是在见证一个传统医学流派如何通过“守正创新”获得新生——他既没有丢掉郑钦安“重阳气”的核心哲学,也没有固守卢铸之时代的诊疗惯性,而是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重构了传承路径。从川蜀一隅到全国关注,从秘传手稿到公开教材,这位八旬医者的坚持,让郑卢医学真正成为了中医宝库中可触可用的璀璨明珠。
【分析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