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如何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 龙岩市如何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协同发展?怎样通过红色资源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并形成可持续的文旅融合模式?
龙岩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全市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245处、可移动革命文物9.4万件,红色资源密度居全国地级市前列。这些镌刻着红色记忆的老房子、古村落、战斗遗址,既是珍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乡村振兴的“潜力股”。但过去部分乡村存在“守着金山要饭”的困境——红色资源分散未整合、旅游配套跟不上、村民参与度低,导致“红色招牌”未能有效转化为发展动能。如何让红色文化“活”起来、乡村“火”起来、文旅产业“强”起来?龙岩正通过多维度探索给出答案。
龙岩的红色资源分布广泛却特色鲜明:长汀是中央苏区经济中心,有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福音医院等;上杭是古田会议会址所在地,承载着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红色基因;永定则是中央红色交通线的重要节点,隐藏着秘密通行的传奇故事。但这些资源过去多以“挂牌保护”为主,缺乏系统梳理与活化利用。
具体做法:
- 分级分类保护开发:对全市红色资源开展普查,按“核心遗址-关联场景-延伸故事”三级体系建档,比如将古田会议会址与周边的红军桥、赖坊协成店(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作地)串联,形成“1小时红色教育圈”。
- 故事化场景还原:在上杭才溪乡,依托“中央苏区模范乡”历史,复原当年“妇女夜校”“耕田合作社”场景,通过蜡像、多媒体展示当年群众支前的细节;永定伯公凹交通站则通过情景剧《一盏灯》,演绎邹氏兄弟用生命守护情报线的故事,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信仰力量。
关键点:红色资源的价值不仅在于“物”,更在于“魂”。只有把文物背后的历史逻辑、人物情感讲透,才能引发共鸣,为后续文旅转化奠定基础。
过去龙岩的红色景点多为“单点参观”,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单一。如今,当地通过“红色引领、多业融合”的思路,将红色旅游与生态农业、非遗技艺、乡村民宿结合,构建“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
典型模式:
| 模式类型 | 代表案例 | 融合要素 | 游客反馈 |
|----------------|---------------------------|------------------------------|------------------------------|
| 红色+生态农业 | 长汀河田镇“红军可乐”果园 | 参观苏区垦荒展览+采摘百香果 | “带孩子边摘果边听当年开荒故事,很有意义” |
| 红色+非遗传承 | 上杭庐丰畲族乡“红歌畲绣” | 听红军山歌+体验畲族刺绣 | “绣品还能带回家当纪念品,很特别” |
| 红色+乡村民宿 | 永定岐岭乡“伯公凹客栈” | 住交通线主题客房+听屋主讲家族护线史 | “房间布置像当年的交通站,睡得踏实又感动” |
操作要点:
- 主题线路设计:推出“初心之路”(古田—才溪—长汀)、“烽火交通线”(永定伯公凹—上杭白砂—长汀古城)等5条精品线路,覆盖吃、住、学需求。
- 村民角色转型:鼓励村民将老宅改造成“红军食堂”“支前民宿”,由文旅公司统一培训服务标准,既保留乡村烟火气,又提升接待能力。
观察:这种“红色打底、多元赋能”的模式,让游客从“看遗址”变为“体验生活”,停留时间从平均2小时延长至1天以上,带动周边农产品销售增长40%以上。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龙岩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营+村民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受益者。
实践经验:
- 技能培训赋能:针对留守妇女、返乡青年开展“红色讲解员”“农家乐烹饪”“手工艺品制作”培训,目前全市已培养本地讲解员300余名,其中80%是村民。
- 收益分红兜底:村集体以土地、旧宅入股文旅项目,按比例分成。例如长汀南山镇中复村将红军街店铺租金的30%用于村民医保补贴,20%作为集体经济积累。
- 数字技术助力:开发“红土龙岩”小程序,游客可在线预约讲解、购买特产,村民通过直播带货销售蜂蜜、地瓜干等产品,去年线上销售额突破2亿元。
村民心声:“以前靠种地一年赚不到两万,现在开民宿+卖特产,年收入翻了三四倍。”——长汀中复村村民钟大爷的感慨,道出了多数人的心声。
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部分偏远乡村交通不便、旺季游客过载导致环境压力、商业化过度冲淡红色本真性。对此,龙岩探索出三条路径:
1. 基础设施先行:优先改善红色村落道路、网络、停车场等配套,去年全市新建旅游公路120公里,实现重点红色村“半小时通达”。
2. 生态容量管控:通过预约制限制每日游客量,如在古田会议会址核心区实行“分时段入园”,确保文物安全与游览体验。
3. 文化内核坚守:制定《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导则》,明确禁止随意改建历史建筑、杜撰革命故事,定期组织专家审核文旅项目内容。
龙岩的实践证明,红色旅游不是简单的“门票经济”,而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金钥匙”。当革命老区的红色记忆被重新唤醒,当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端稳“旅游饭碗”,乡村振兴与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便有了最坚实的支撑。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模式的探索,这片红土地必将书写更精彩的篇章。
【分析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