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东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是否已达到全国老龄化最严重地区的水平? 该比例是否已超越公认的深度老龄化标杆区域?
如东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是否已达到全国老龄化最严重地区的水平?该比例是否已超越公认的深度老龄化标杆区域?
【分析完毕】
在人口结构加速变化的当下,老龄化程度已成为衡量地区发展挑战的重要指标。江苏省如东县作为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县域之一,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长期备受关注——有人认为这里已是全国“最老”的地方,也有人质疑是否还有其他区域比如东更严峻。要解答“如东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是否已达到全国老龄化最严重地区的水平”,需要先理清如东自身的老龄化特征,再对比全国典型高老龄化地区的最新数据,最终通过多维指标判断其在全国的相对位置。
如东县的老龄化并非短期现象,而是长达数十年的渐进过程。早在1997年,如东60岁以上人口占比就突破15%(国际通行的老龄化社会标准为10%),成为全国首个“超老龄化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这一比例攀升至26.7%,意味着每4个如东人中就有1位老人;到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人口占比进一步升至30.01%,即每3个居民中就有1位超过60岁。
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东的老龄化呈现“高龄化叠加少子化”特征: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比超过5%(部分乡镇甚至达8%),而0-14岁少儿人口占比不足10%。这种“底部收缩、顶部加重”的结构,使得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压力持续攀升——当地养老院床位长期供不应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年均增长超20%,医保基金支出中老年患者占比超过65%。这些数据共同塑造了如东“全国老龄化样板县”的标签。
若要判断如东是否“最严重”,需明确对比对象。目前学界和媒体常提及的“高老龄化地区”,主要集中在三类:一是长三角、珠三角部分发达县域(如上海崇明区、江苏南通其他区县);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传统城市(如辽宁抚顺、黑龙江伊春);三是西部劳务输出大省的县域(如四川资阳、重庆潼南)。
根据各地统计局公布的2022-2023年数据(部分为抽样推算值),几个典型区域的60岁以上人口占比如下表所示:
| 地区 | 60岁以上人口占比(约值) | 主要特征 |
|--------------|--------------------------|------------------------------|
| 上海崇明区 | 32.5%-33.8% | 城市化率高,年轻人口外流显著 |
| 辽宁抚顺市 | 31.2%-32.0% | 老工业基地,退休职工集中 |
| 江苏如东县 | 30.01%(2020年普查) | 全国最早深度老龄化县域 |
| 四川资阳市 | 29.5%-30.2% | 劳务输出大县,留守老人多 |
| 全国平均水平 | 19.8%(2022年) | —— |
从表中可见,如东30.01%的比例虽高于全国均值近10个百分点,但与上海崇明区(最高33.8%)、辽宁抚顺(32%左右)相比仍有差距。不过,若考虑数据的时效性——如东2020年数据尚未包含近三年人口流动影响(如年轻人进一步外流可能推高占比),而崇明区等地的最新统计可能包含短期政策调整因素(如户籍老人回流),实际差距可能更小。
单纯比较60岁以上人口占比是否足够?答案是否定的。老龄化严重程度还需结合以下维度综合评估:
1. 老龄化速度与持续周期:如东从1997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至今已27年,且占比从15%到30%仅用了约20年,属于“快速深度老龄化”;而部分北方城市(如抚顺)虽当前占比略高,但其老龄化进程启动时间晚于如东5-10年,长期持续性待观察。
2. 人口结构动态变化:如东近年常住人口持续减少(2010-2020年减少约10万人),其中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流失占比超70%,导致老龄化“被动加重”;而上海崇明区虽老年占比高,但依托大都市资源(如三甲医院分院、养老产业投入),实际养老压力分散程度更高。
3. 公共服务的适配性:如东作为县域,其养老设施、医疗资源主要依赖县级财政,面对30%的老年人口,每千名老人拥有的养老床位约为40张(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优质医疗资源(如老年病专科医生)密度低于大城市;相比之下,辽宁抚顺虽有更高老年占比,但依托原有工业体系遗留的医疗基础,部分服务可及性反而更强。
综合数据与多维指标,可以得出更客观的结论:如东县的60岁以上人口占比(30.01%)虽未达到目前公开数据中上海崇明区等区域的最高值(33%+),但已稳居全国县域老龄化程度的“第一梯队”——它是全国最早突破30%的县域,且老龄化持续时间最长、结构矛盾最典型(高龄化+少子化+劳动力外流)。若未来几年如东老年占比因人口持续外流进一步上升(如突破31%),则很可能超越当前部分高占比地区,成为新的“最严重案例”。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与其纠结“是否全国最严重”,不如关注老龄化带来的实际挑战:如何让老人获得更便利的医疗服务?如何缓解独居老人的精神孤独?如何通过适老化改造提升生活质量?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比单纯的数字对比更有意义。
分析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