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师范学院与安徽师范大学在联合培养专升本项目中有哪些具体合作机制? 马鞍山师范学院与安徽师范大学在联合培养专升本项目中有哪些具体合作机制?双方究竟通过哪些实质性举措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在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大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与省属重点师范院校的联合培养模式,正成为专科生提升学历层次的重要路径。马鞍山师范学院作为安徽省内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任务的地方院校,与具有深厚学科积淀的安徽师范大学开展专升本联合培养项目,既缓解了优质本科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也为专科生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升学选择。那么这两所院校具体通过哪些合作机制实现"1+1>2"的育人效果?以下从招生管理、教学实施、质量监控三个维度展开说明。
联合培养项目的起点在于精准筛选适合深造的专科生源,两校在此环节建立了"三统一"协作模式。
1. 招生计划协同制定
每年由安徽省教育厅统筹下达专升本招生计划时,安徽师范大学根据本科专业建设需求确定联合培养专业及人数上限(如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师范类专业),马鞍山师范学院依据本校专科毕业生专业分布及报考意向,提出具体对接的专科专业清单。双方通过联席会议确认最终招生计划,确保招生规模与培养能力相匹配。例如20XX年两校联合开设的小学教育专业,就是针对马鞍山地区小学师资缺口较大的现状而设立。
2. 报考条件双向审核
报考学生需同时满足两校设定的基本要求:安徽师范大学规定考生专科阶段专业须与联合培养专业相近(如报考英语专业需为商务英语或应用英语专业),且英语等级考试达到三级水平;马鞍山师范学院则侧重考察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成绩(要求前五个学期平均学分绩点不低于2.5)和师德素养(师范类专业需提供教育实习鉴定表)。这种双重审核机制有效过滤了不符合培养目标的生源。
3. 录取标准动态调整
录取过程采用"分数优先+专业匹配"原则,两校共同划定最低投档线(通常高于全省普通类专升本控制线10-15分),并对师范类专业的面试环节设置统一评分标准(包括板书设计、教学试讲、教育问答三项)。例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面试会增加解题思路阐述环节,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否符合本科阶段学习要求。
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过程管理是联合培养的核心环节,两校通过"平台+模块"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
1. 师资队伍双向调配
理论课程主要由安徽师范大学选派教授、副教授承担(占比超过60%),其中学科基础课如《教育学原理》《高等数学》等由校本部资深教师集中授课;实践类课程则依托马鞍山师范学院的实训基地开展,例如师范类专业的教育见习安排在本地的重点中小学,由两校教师共同指导。双方还建立了教师交流计划,马鞍山师范学院每年选派青年教师到安徽师范大学跟岗进修,提升教学科研能力。
2. 课程体系分层设计
联合培养专业的课程分为三大模块:通识教育模块(由安徽师范大学统一制定,涵盖思想政治、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必修课)、学科专业模块(结合专科阶段知识衔接需求,增设《初等数学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衔接课程)、实践能力模块(包含校内模拟课堂、校外教育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两校共同开发了5-8门衔接性选修课,帮助专科生弥补理论基础薄弱环节。
3. 实践教学基地共享
安徽师范大学将其省级教师教育实践基地(如合肥一中、芜湖十二中等名校)向联合培养学生开放,马鞍山师范学院则整合本地教育局资源,建立"双导师制"实践指导体系。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安徽师大学科教学论专家(负责理论指导)和一名马鞍山本地特级教师(负责教学实操指导),形成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培养闭环。
为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符合本科标准,两校构建了多维度的质量保障体系。
1. 教学过程联合督导
成立由两校教务处、教学质量监控中心人员组成的联合督导组,每学期对联合培养班级的课堂教学、实验实训、作业批改等环节进行随机抽查。督导结果直接反馈至任课教师,并纳入安徽师范大学教师年度考核指标体系。例如某学期督导发现某门专业课存在"重理论轻案例"的问题后,安徽师范大学及时调整了授课教师的教案设计。
2. 学业评价双重标准
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采用"平时成绩+期末考核+实践表现"综合计分制,其中平时成绩由马鞍山师范学院辅导教师根据出勤率、课堂参与度记录,期末考核试卷由安徽师范大学命题并组织考试,实践环节成绩需经双校导师联合签字确认。毕业资格审核时,除满足安徽师范大学的学分要求外,还需通过马鞍山师范学院组织的师德师风专项考核(师范类专业)。
3. 就业质量跟踪反馈
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共享数据库,两校就业指导部门联合开展为期三年的跟踪调查。数据显示,联合培养项目的毕业生在教师编制考试通过率(较普通专升本高约18%)、用人单位满意度(平均达92%)等方面表现突出。这些反馈数据又反向推动两校优化课程设置,例如近年增加了教育信息化相关课程以适应智慧教学需求。
| 合作机制维度 | 具体实施方式 | 实施效果 | |--------------|--------------|----------| | 招生录取 | 双校协同制定计划、双向审核报考条件、动态调整录取标准 | 筛选适配生源,近三年报到率保持95%以上 | | 教学实施 | 师资双向调配、课程分层设计、实践基地共享 | 师范生教师资格证获取率达90%,高于全省均值 | | 质量监控 | 联合教学督导、双重学业评价、就业跟踪反馈 |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0% |
从招生入口到培养过程再到出口质量,马鞍山师范学院与安徽师范大学的联合培养机制通过制度化的协作设计,既发挥了省属重点师范院校的学科引领作用,又利用了地方院校的地域资源优势。这种"名校带地方"的合作模式,不仅为专科生搭建了高质量的升学通道,更为区域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可持续的人才支撑。对于正在考虑专升本路径的专科生而言,了解这种合作机制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更精准地规划升学方向并把握成长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