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糜类小说为何偏爱采用“男二上位”的叙事模式?这一设定折射了何种社会心理? 为何这类故事总让读者为“错过的温柔”揪心?背后藏着怎样的情感需求与社会映射?
在情糜类小说的世界里,“男二上位”几乎是永恒的经典套路——那个温柔体贴却总是默默守护的男二号,最终取代了高冷傲娇的男主角,抱得美人归。从《何以笙箫默》里默默等待的应晖(早期版本设定),到《东宫》中痴情一生的顾剑,再到无数晋江文学城连载文中的“骑士型男配”,男二似乎总能凭借“深情+牺牲”的标签,成为读者心中“意难平”却又“最该赢”的角色。这种叙事偏好绝非偶然,它既是对传统爱情模板的颠覆,也折射出当代人对情感关系的复杂期待。
情糜类小说中,男主角往往被塑造成“强势但缺陷明显”的形象:可能是事业至上的霸道总裁(冷漠疏离)、天之骄子的太子殿下(多疑傲慢),或是带刺的浪子(不懂温柔)。而男二的角色定位则截然不同——他是“退一步的海阔天空”,是“细节里的温柔陷阱”。
典型人设对比表
| 维度 | 男主角 | 男二号 |
|------------|-------------------------|-------------------------|
| 情感表达 | 直接但带有压迫感(“你必须爱我”) | 含蓄却始终在场(“我等你慢慢发现”) |
| 行动模式 | 通过权力/资源争夺爱情 | 用陪伴与牺牲证明真心 |
| 读者共鸣点 | 刺激感(“追妻火葬场”) | 安全感(“被坚定选择”) |
比如经典桥段:当女主遭遇家族危机,男主可能因利益考量暂时抽身,男二却会抵押房产帮她渡过难关;当女主情绪崩溃,男主冷脸说“别矫情”,男二却默默递上热粥并守到天亮。这种“对比效应”让读者不自觉地将男二视为“理想伴侣模板”——他或许不够耀眼,但永远可靠。
“男二上位”的流行,本质上是当代人对情感关系中“安全感缺失”的补偿性想象。
现实中,大多数人难以遇到兼具“激情吸引力”与“长期稳定性”的伴侣。男主角象征着“理想化的热烈爱情”(类似青春期的悸动),却常因性格缺陷难以维系长久关系;而男二代表“细水长流的陪伴”(类似成熟期的依赖),更符合成年人对“稳定情感支持”的需求。读者通过代入“女主的视角”,在虚构故事中获得“被温柔接住”的治愈感。
心理学中的“未完成情结”理论指出,人们往往对那些“差一点就得到”的事物记忆更深。男二通常是最早发现女主闪光点的人(比如她偷偷喂流浪猫的善良,或加班到深夜的疲惫),却因时机不对(比如自己身份低微、或女主已心属男主)而错过。这种“明明更懂你却没能在一起”的设定,精准击中了人们对“错失美好”的遗憾心理——而“男二上位”则是对这种遗憾的弥补,让读者在故事里找回“应该属于他的幸福”。
随着女性经济独立与思想成熟,传统“霸总救赎”的叙事逐渐失去吸引力。读者不再满足于“被强者征服”的幻想,转而追求“被平等尊重”的关系。男二的特质恰好契合这一变化:他不会用“我养你”彰显优越感,而是尊重女主的职业选择(比如支持她辞职开书店);不会用“你只能是我的”限制自由,而是给予充分信任(比如在她犹豫是否接受男主时只说“我等你做决定”)。这种“温柔而坚定”的态度,恰恰是当代女性理想伴侣的核心特质。
从创作角度看,“男二上位”不仅是情感共鸣的密码,更是推动剧情张力的利器。
Q1:所有情糜小说都适合“男二上位”吗?
A:并非绝对。若故事核心是“强强对抗”(如商战背景下的利益联姻),男二的温柔特质可能削弱冲突张力;但若主题聚焦“情感治愈”,男二的存在能让故事更有层次感。
Q2:为什么有些读者反而讨厌男二?
A:当男二被过度神化(如“完美无缺圣人”)或男主被刻意丑化(如“全无优点恶棍”)时,叙事会失衡。真正成功的男二应有血有肉——他可能自卑(因家世差距不敢表白),也可能犯错(曾因嫉妒伤害男主),这样的复杂性反而让“上位”更有说服力。
Q3:现实中存在“男二式爱情”吗?
A:当然。那些在朋友圈默默点赞多年、在你低谷时不离不弃的“老朋友”,或许正是现实版的男二。区别在于,小说会为男二安排“必然的胜利”,而现实需要双方共同经营——毕竟,爱情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等待。
【分析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