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县人民政府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饶平县人民政府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如何通过科学布局推动沿海经济带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饶平县人民政府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饶平县人民政府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如何通过科学布局推动沿海经济带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
在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中,潮州市饶平县作为沿海经济带东翼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国土空间规划既承载着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使命,又肩负着守护粤东生态屏障的责任。面对“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的双重命题,饶平县人民政府近年来以《饶平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编制为核心,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构建起“生态优先、陆海统筹、城乡融合”的空间发展框架,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绘制了科学蓝图。
饶平县拥有海岸线长136公里、海域面积533平方公里,同时分布着青岚地质公园、浮滨狮头山等自然保护地,生态资源禀赋突出。县政府在规划中将生态保护作为首要原则,通过“三区三线”划定明确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将全县约23.6%的陆域面积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区,重点管控凤凰山自然保护区、汤溪水库水源涵养区等关键生态功能区。
具体措施包括:
- 严格管控开发强度:红线区内禁止工业项目落地与大规模城镇建设,仅允许必要的生态修复与科研监测活动;
-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针对黄冈河等主要水系开展河道清淤与岸线修复工程,近三年累计恢复湿地面积超2000亩;
-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限制开发的生态敏感区域给予财政转移支付,2023年发放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超1200万元。
“生态红线不是发展的‘紧箍咒’,而是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县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结合,既守住了绿水青山,也为后续绿色产业发展预留了空间。
作为广东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饶平县的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一直是规划重点。县政府以“海洋强县”为目标,统筹陆域与海域功能衔接,形成“一核两带三区”的海洋空间格局——
| 功能分区 | 核心区域 | 主要功能定位 | 典型项目案例 |
|----------------|------------------------|----------------------------------|-------------------------------|
| 港口经济核心区 | 漳州港饶平片区 | 大宗商品物流、临港装备制造 | 华能风电设备组装基地 |
| 生态旅游带 | 柘林湾-汛洲岛沿线 | 海洋休闲度假、渔旅融合发展 | 青岚湾滨海民宿集群 |
| 现代渔业示范区 | 钱东、汫洲等沿海镇 | 深远海养殖、水产精深加工 | 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园区 |
关键举措包括:
1. 港口与产业协同发展:依托三百门国家一类口岸,规划建设临港产业园,重点引进绿色石化、海洋装备制造等产业链项目;
2. 海洋生态保护与利用并重: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区占比达18%,严格控制围填海规模,推广“贝藻间养”等生态养殖模式;
3.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大潮高速饶平段、疏港铁路支线建设,打通陆海联运通道,2023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21%。
“过去沿海地区多是零散渔业和小码头,如今通过规划引导形成了‘前港-中园-后城’的产业集群。”当地企业负责人提到,规划落地后,企业物流成本降低约15%,带动就业超2000人。
针对县域内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饶平县政府以“中心城区提质、重点镇扩容、乡村特色化”为导向,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配比。
规划实施中的创新实践:
- 土地集约利用: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1200亩,用于保障产业发展用地需求;
- 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人口集中的镇区布局标准化卫生院、寄宿制学校,2023年新建农村公路45公里,实现所有行政村通双车道;
- 数字技术赋能:运用无人机测绘与GIS系统动态监测规划执行情况,确保项目落地不突破管控要求。
“以前村里建房东一块西一块,现在按规划统一布局,既整齐美观又方便配套建设。”钱东镇紫云村村民老陈对村庄规划带来的变化深有感触。
为确保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落地,饶平县政府建立了“全周期管理”机制:
1. 法规保障:出台《饶平县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办法》,明确各类开发建设活动必须符合规划要求,未经法定程序不得调整;
2. 公众参与:通过听证会、公示栏、线上平台等方式征求群众意见,2022年以来累计收集并采纳建议327条;
3. 动态评估:每年度开展规划实施体检评估,重点监控生态保护、建设用地等关键指标执行情况,及时调整优化策略。
当前,饶平县正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加速推进沿海高铁枢纽建设、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培育等重大项目。这片兼具山海之美的土地,正在科学的规划指引下,书写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篇章。
【分析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