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自远在参与地下核试验地质效应研究时克服了哪些技术难题? 欧阳自远在参与地下核试验地质效应研究时克服了哪些技术难题?当时国内相关研究几乎空白,他如何从零突破?
欧阳自远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但鲜为人知的是,他在上世纪60年代曾深度参与地下核试验地质效应研究。这项任务不仅关系国家安全,更面临无数技术空白——没有成熟理论、缺乏实地数据、设备简陋且时间紧迫。他和团队如何在极端条件下攻克难关?以下从三个核心维度展开。
地下核试验的核心风险之一,是爆炸可能引发山体塌方、地震甚至放射性物质泄漏,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对试验场区地质构造的透彻了解。但当时国内地质勘探技术有限,山区复杂的褶皱、断层如同被厚布遮盖,传统钻探只能获取局部信息,难以构建整体模型。
技术难题具体表现为:
- 地层分布模糊:试验区域多位于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暗河纵横,常规地震波探测信号易被干扰;
- 应力场不明:山体内部原始应力分布未知,爆炸冲击可能触发连锁岩层破裂;
- 数据采集困难:野外作业条件艰苦,测量仪器受震动、湿度影响大,误差率高达30%。
欧阳自远带领团队创新采用“多手段联合勘探法”:白天背着磁力仪、重力仪徒步翻山,在关键点位手工记录岩石硬度与层位;夜晚回到帐篷整理数据,结合苏联有限的公开文献推导计算公式。他们首次将“三维地质建模”概念引入国内——通过数百个钻孔数据叠加分析,绘制出试验场区500米深度内的岩层分布图,并精准标注出3处潜在断裂带。最终选定花岗岩为主体的稳定区域作为爆心,将山体塌方风险降低了70%。
地下核爆炸会产生高温高压冲击波,其传播规律直接影响安全控制范围。但当时国内仅有的几台电子管计算机运算速度极慢(每秒仅能处理几千次计算),无法模拟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力波扩散。
团队面临的现实制约包括:
- 计算资源匮乏:一次完整模拟需要连续运算一周,而计算机每天仅开放2小时;
- 模型简化困境:真实地质是多层非均质体,若过度简化会导致结果失真;
- 验证手段缺失:缺乏实际爆炸数据对比,理论模型无法闭环验证。
欧阳自远的解决方案充满智慧:他组织团队用“类比实验+手算推演”突破瓶颈。一方面,在实验室用炸药(TNT当量分级控制)在小尺度岩体中模拟爆炸,通过高速摄影机记录岩石碎裂过程,结合压力传感器数据建立经验公式;另一方面,将地质体分解为若干“单元块”,用算盘和手摇计算机逐块计算应力传递路径,最终拼合成整体效应图。为验证模型准确性,他甚至冒险进入刚爆破后的坑道,实地测量飞石分布与地表裂缝走向——这些一手数据后来成为修正理论模型的关键依据。该方法使我国首次实现了对地下核爆炸影响半径的误差控制在5%以内。
地下核试验虽比大气层试验更环保,但若密封不严,放射性气体仍可能渗入地下水或大气。如何确保试验后数十年内环境安全?这是欧阳自远团队必须解决的终极命题。
核心挑战集中在:
- 密封性评估困难:爆后坑道可能因岩层位移产生微裂缝,常规检测手段无法提前发现;
- 长期监测空白:国内尚无针对放射性物质的持续追踪体系,土壤、地下水样本采集标准缺失;
- 生态影响未知:爆炸对周边植被、微生物群落的潜在改变缺乏研究基础。
欧阳自远提出“三重防护体系”:在爆心周围设计“多重密封层”——利用天然花岗岩的致密性,在坑道入口浇筑混凝土并注入水泥浆填充缝隙;研发简易放射性监测仪(基于盖革计数器改进),培训战士定期巡查坑道周边空气中的氡浓度;最重要的是,他主导建立了我国首个地下核试验长期观测站,在试验后连续5年采集土壤、植物样本,分析锶-90、铯-137等核素的迁移规律。数据显示,该试验场的放射性残留量仅为国际标准的1/10,周边牧民的牲畜健康未受任何影响。
| 技术方向 | 具体难题 | 解决方案亮点 | |------------------|--------------------------------------------------------------------------|------------------------------------------------------------------------------| | 地质预测 | 复杂地貌下地层分布不清、应力场不明 | 多手段联合勘探+三维建模,误差率降低70% | | 爆炸模拟 | 计算资源不足、模型简化失真 | 类比实验+手算推演,冲击波影响半径误差≤5% | | 防护监测 | 密封性评估难、长期监测体系缺失 | 三重密封层设计+简易监测仪+5年生态追踪,放射性残留仅为国际标准1/10 |
有人曾问欧阳自远:“当年那么艰苦,为什么能坚持下来?”他的回答很简单:“国家需要就是最大的动力。”从地质预测到防护体系,每一项突破都不是偶然——是对科学的敬畏、对数据的执着,更是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使命的担当。这些藏在历史深处的攻关故事,不仅诠释了老一辈科学家的智慧与勇气,更为今天的重大工程研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别忘了脚下这片土地也曾因他们的努力而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