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卓玛如何通过少儿模特教育推动西藏美育事业的发展? ?她怎样将高原文化融入课堂,又如何让孩子们通过T台展现自信与审美?
洛桑卓玛如何通过少儿模特教育推动西藏美育事业的发展?这个问题不仅关乎一位教育者的实践路径,更折射出边疆地区美育发展的深层探索——当传统藏文化遇见现代时尚教育,当高原孩子的质朴遇上T台的闪耀,洛桑卓玛正用脚步丈量出一条独特的路。
在拉萨老城区长大的洛桑卓玛,从小跟着阿妈织邦典(藏式围裙)、听长辈讲壁画里的故事。大学时主修艺术教育的她,毕业后放弃内地高薪工作回到西藏,“我想让家乡的孩子也知道,美不止是课本上的画,更是身边的文化、身上的自信”。这份初心,让她选择了少儿模特教育作为切入点——“模特训练能直观培养孩子的体态、气质和表达能力,而西藏的美需要通过鲜活的人去传递”。
与传统认知不同,她的课堂从不局限于“走直线、摆姿势”。每周三下午,拉萨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教室里,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们围坐一圈,洛桑卓玛指着投影里的布达拉宫壁画讲解:“看,这些红色和金色搭配的服饰,线条多流畅?我们走路时也可以学习这种舒展感。”或是拿出自己收藏的老藏袍,让孩子们触摸氆氇的质感:“这种布料厚重又有温度,就像我们藏族人的性格,挺拔又温柔。”
洛桑卓玛的课程设计藏着巧思:每学期设定一个“藏文化主题”,从建筑、服饰到节日习俗,全部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训练。比如春季学期的“酥油茶与扎念琴”单元,她会先带孩子们去八廓街听老艺人弹扎念琴,观察传统民居的木雕花纹;回到课堂后,设计一套融合藏袍元素(如袖口镶边、腰带系法)的改良训练服,让孩子在练习台步时,自然摆出与藏族舞蹈相似的肩部韵律。
“很多家长起初觉得模特课就是‘学走路’,但半年后他们发现,孩子回家会主动说‘妈妈,我们今天学了白塔的线条,走路要像它一样稳’,或者‘阿爸,我的藏袍腰带要这样系才好看’——这才是美育真正发生的地方。”洛桑卓玛翻开手机相册,里面存着孩子们参加社区演出的照片:穿着手工刺绣藏袍的小女孩昂着头微笑,男孩们模仿着经幡的色彩搭配站成一排,背景是雪山下的格桑花田。
为了让更多孩子有机会展示,洛桑卓玛做了两件“破圈”的事:一是联合当地文旅部门,在拉萨雪顿节、望果节等传统节庆中增设“小小传承者”少儿模特环节,让孩子们穿着藏戏服饰、牧区传统服装走上主舞台;二是带着学生走出西藏,参加成都、昆明等地的少儿时尚周,特意在造型中加入藏元素——比如用绿松石项链搭配现代简约礼服,或在裙摆绣上吉祥八宝图。
“去年带孩子们去昆明比赛,有个汉族评委赛后拉住我说:‘原来西藏孩子的美不是刻板印象里的‘粗犷’,而是既有草原的开阔,又有寺庙的庄严。’这句话让我特别触动。”洛桑卓玛说,她更在意的是孩子们眼里的变化:“以前有些孩子站在人群里会缩手缩脚,现在他们会主动帮同伴整理头饰,会在台上大声说‘我是来自拉萨的卓玛,这是我们家乡的唐卡图案’——自信,才是最高级的审美表达。”
为了验证教学效果,洛桑卓玛曾对参与课程超过一年的30名孩子做过简单调研(见下表):
| 观察维度 | 训练前(平均值) | 训练后(平均值) | 变化说明 | |----------------|------------------|------------------|------------------------------| | 身体姿态评分 | 6.2(10分制) | 8.7 | 含站姿挺拔度、行走协调性提升 | | 自我表达意愿 | 5.5 | 8.1 | 主动分享想法、参与活动的频率增加 | | 对藏文化的认知 | “知道一些”(模糊)| “能说出3个以上特色元素”(具体) | 包括服饰、建筑、艺术形式等 |
更深远的影响发生在课堂之外。如今,洛桑卓玛的学生里,有的成了学校文艺队的骨干,主动编排藏族舞蹈与模特步结合的节目;有的跟着家长去牧区探亲时,会教亲戚家的孩子“怎么走路更有精神”;甚至有家长反馈:“孩子现在回家会帮我叠衣服,说‘妈妈,衣服叠整齐了才好看,就像老师教的舞台造型’。”
面对“如何持续推动”的提问,洛桑卓玛的计划很实在:“短期目标是培养本地师资,让更多藏族老师掌握‘文化+模特’的教学方法;长期想编写一套适合高原孩子的美育教材,把唐卡构图、藏毯纹样这些元素系统融入训练。”她最近刚联系了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计划开设“少儿美育工作坊”,邀请非遗传承人、服装设计师共同参与。
“有人说,西藏的美育发展要慢慢来。但我相信,只要有一个孩子因为我们的课,开始欣赏自己家乡的色彩,开始挺直腰板走路,这就是第一步。”夕阳透过教室的窗户洒进来,照在墙上孩子们画的“我心中的美”涂鸦上——有雪山、有经幡,也有穿着藏袍走在T台上的小小身影。
分析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