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达作为解放西藏第一站的历史背景与十八军渡口的革命遗址保护现状如何? 江达作为解放西藏第一站的历史背景与十八军渡口的革命遗址保护现状如何?这一关键节点如何奠定进藏基础?遗址现状又面临哪些保护挑战?
江达,这座位于川藏交界处的小城,因70多年前十八军进藏的铿锵脚步被镌刻进新中国历史。1950年,十八军奉命从四川出发进军西藏,而江达正是这支英雄部队进入西藏的第一站——从这里跨过金沙江,意味着正式踏上雪域高原的土地。这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的地理起点,更是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西藏战略的关键转折点。那么,这段历史究竟有着怎样的时代背景?承载着重要记忆的十八军渡口遗址,如今又保护得如何?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地方当局在帝国主义势力怂恿下制造“驱汉事件”,企图分裂祖国。中央人民政府明确表态:“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确定了“和平解放”的基本方针。但当时西藏上层反动集团拒绝谈判,甚至调集重兵驻守昌都一线,妄图以武力阻挠解放军进藏。
地理与战略的双重选择
从四川进军西藏,需跨越横断山脉的天险。金沙江作为川藏天然分界线,既是地理屏障,也是军事要冲。江达县地处金沙江西岸,与四川德格隔江相望,是十八军从康定、甘孜向西藏推进的必经之地。1950年10月,十八军先遣部队在此集结,侦察敌情、筹集物资、搭建浮桥,最终从江达岗托村的金沙江渡口突破防线,打响了解放昌都战役的第一枪。此战不仅歼灭藏军主力,更打开了和平谈判的大门——十个月后,《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即“十七条协议”)签订,西藏正式回归祖国怀抱。
江达的十八军渡口遗址,主要集中在岗托镇金沙江沿岸。这里的渡口原为当地百姓往来的简易木船摆渡点,1950年秋天,十八军战士用竹筏、门板甚至缴获的木船,在湍急的江面上架起临时通道。如今,遗址核心区保留着当年的指挥所旧址、渡口石阶、战壕遗迹,以及一块刻有“十八军渡口”的纪念碑。
现状观察:保护与损耗并存
通过实地走访与资料梳理,当前遗址保护呈现“局部修复、整体待强化”的特点(具体对比见下表):
| 保护对象 | 现存状态 | 主要问题 | |------------------|--------------------------------------------------------------------------|--------------------------------------------------------------------------| | 渡口石阶与河岸 | 部分原始石阶仍清晰可见,但长期受江水冲刷和风雨侵蚀,边缘出现明显风化 | 缺乏防洪加固措施,雨季易发生塌方;周边杂草丛生,标识系统不完善 | | 指挥所旧址 | 一栋藏式木石结构老屋保存较好,内部陈列十八军战士用过的背包、饭盒等文物 | 建筑屋顶漏雨,墙体裂缝未彻底修缮;展陈内容单一,多为文字说明,互动性不足 | | 纪念碑与广场 | 2010年前后修建的纪念碑庄严肃穆,周边配套小型纪念广场 | 广场地面瓷砖破损,纪念碑基座偶有涂鸦;缺乏专业讲解员,游客多为自发参观 | | 周边民居故事 | 当地多位80岁以上老人仍能讲述“解放军借宿磨青稞”“用门板搭浮桥”的细节 | 口述历史未系统整理,年轻一代对这段历史的认知逐渐模糊 |
遗址保护面临的挑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金沙江的汛期冲刷导致部分遗迹基座松动,高原强烈的紫外线和温差加速木质文物的开裂;随着川藏公路交通流量增大,部分游客在遗址区随意丢弃垃圾,甚至攀爬未加固的战壕遗迹,增加了管理难度。
但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保护工作已逐步推进:
- 政府层面:昌都市与江达县将十八军渡口遗址纳入“红色旅游发展规划”,2022年争取到专项资金用于指挥所旧址屋顶翻修和石阶加固;
- 社会参与:岗托镇中心小学开设“十八军进藏故事”校本课程,邀请老战士后代讲述亲身经历;当地村民自发组建“红色遗址守护队”,定期清理周边环境;
- 技术赋能:部分文物已进行三维扫描数字化存档,未来计划通过VR技术还原渡江场景,弥补实体展陈的局限性。
Q1:为什么说江达是“解放西藏第一站”而非其他地区?
A:从军事地理看,十八军从四川进军需跨越金沙江,江达岗托渡口是首个大规模部队集结并成功突破的点位,标志着正式进入西藏行政区域;从历史进程看,此战打破了藏军的金沙江防线,为后续昌都战役胜利奠定基础,进而推动和平解放谈判。
Q2:当前遗址保护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A:系统性规划与专业维护。目前各遗迹点保护相对分散,缺乏统一的修缮标准和长期维护机制;部分文物因高原环境损耗严重(如木质门板、纸质文件),亟需专业的文物修复技术介入。
Q3:普通游客能在这里感受到怎样的历史?
A:站在金沙江畔,望着奔涌的江水,不难想象70多年前战士们用简易工具架桥渡江的艰难;走进指挥所旧屋,摸着残留的弹痕与磨损的门板,能触摸到那段“不怕牺牲、扎根高原”的精神温度——这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第一站”,更是信仰与初心的起点。
从江达的渡口石阶到拉萨的布达拉宫广场,十八军将士用脚步丈量出一条通往团结的路。今天的遗址保护,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铭记,更是对“老西藏精神”的传承。当更多人走进这些斑驳的遗迹,听到的不仅是江水声,还有永不褪色的红色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