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洪农场在橡胶产业之外,如何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转型? 景洪农场在橡胶产业之外,如何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转型?除了种植橡胶,还有哪些具体路径能真正带动职工增收、盘活林地资源?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绿水青山间,景洪农场作为老牌国有橡胶种植基地,曾凭借单一橡胶产业支撑起区域经济半壁江山。但近年来,受国际胶价波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单纯依赖橡胶种植的弊端逐渐显现——价格“天花板”难突破、土地效益未充分释放、职工收入增长乏力。当“一胶独大”的传统模式遭遇挑战,如何跳出“种橡胶-卖干胶”的循环,在茂密胶林间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林下经济,成为景洪农场探索产业结构多元化的关键突破口。
景洪农场拥有超过60万亩橡胶林,其中近80%进入稳产期,树冠层郁闭度高、林下空间广阔且生态环境优越,具备发展林下经济的天然基础。更重要的是,当地气候属热带季风性,年均气温21℃以上,雨量充沛,适合多种耐阴作物生长;周边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积累了丰富的林下种植养殖经验;加之靠近景洪市区及勐腊口岸,农产品销售与加工的物流成本较低。这些条件共同指向一个结论:林下经济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是将“闲置空间”转化为“增收阵地”的主动转型。
从职工角度看,橡胶种植周期长(开割需6-8年)、管理相对粗放,而林下经济项目(如果树、药材、家禽养殖)具有“短平快”特点,能填补橡胶收益空窗期,形成“以短养长”的互补模式。例如,胶林下种植砂仁(一种传统中药材),第二年即可采收,亩均年收益可达2000-3000元,远高于单纯橡胶林的生态效益。
结合当地实际,景洪农场已探索出四条主要路径,每条路径均配套技术指导与市场对接服务,确保“种得下、养得好、卖得出”。
核心逻辑:利用胶林遮荫特性,选择喜阴或耐阴的经济作物,与橡胶树形成共生系统。
- 典型作物:砂仁、石斛、重楼(中药材)、咖啡、坚果(如澳洲坚果)。
- 操作要点:
- 品种适配:橡胶树高8-10米时(约种植后5年),林下透光率降至30%-40%,适合种植砂仁(需散射光);若种植石斛,则需搭建简易藤架附着于橡胶树干,模拟其附生环境。
- 轮作模式:例如“橡胶+砂仁”种植3年后,砂仁地力下降,可改种耐阴的咖啡或短期绿肥(如苕子),改善土壤肥力。
- 案例:景洪农场三分场职工王建国在20亩胶林下套种砂仁,通过农场技术员指导的“疏株透光+有机肥追施”方法,第二年亩产鲜砂仁150公斤,按当年收购价20元/公斤计算,年增收超6万元,比单纯割胶收入翻了一倍。
核心逻辑:利用胶林的天然屏障与腐殖质土壤,发展家禽、蜜蜂等养殖,减少饲料成本的同时提升产品品质。
- 典型模式:林下养鸡(生态土鸡)、养蜂(雨林蜜)、养竹鼠(特色养殖)。
- 操作要点:
- 品种选择:优先选本地适应性强的品种,如西双版纳小耳黑毛猪(耐粗饲)、景颇族传统土鸡(抗病力强)。
- 疫病防控:胶林边缘设置隔离带,定期消毒;养蜂需避开橡胶割胶期(避免药物残留影响蜂蜜品质)。
- 案例:农场六分场与本地合作社合作,组织职工在胶林下散养“雨林生态鸡”,采用“玉米+林间昆虫”喂养模式,鸡肉肉质紧实、风味独特。通过注册“胶林鸡”商标,与景洪市区餐饮店签订订单,每只鸡售价达80-100元(普通肉鸡仅20-30元),年出栏量超5万只,带动百余户职工增收。
核心逻辑:挖掘橡胶林及周边区域的野生资源(如野生菌、草药、竹笋),通过人工保育与合理采收实现可持续利用。
- 典型资源:野生食用菌(如牛肝菌、鸡枞)、石斛野生苗驯化、竹笋(龙竹、甜龙竹)。
- 操作要点:
- 保育结合:在胶林边缘人工种植野生菌基质(如松针、牛粪混合土),引导菌类定向生长;对野生石斛进行“半野生栽培”,保留根系的同时促进繁殖。
- 深加工延伸:采集的新鲜菌类可烘干制成干货,或与本地企业合作开发即食罐头;竹笋可腌制为酸笋(傣族传统食材),延长保存周期。
- 案例:农场周边村寨与职工联合成立“林下菌合作社”,在胶林周边空地搭建遮阳棚,人工培育牛肝菌菌棒,每年6-10月采收期,日均产量超200公斤,通过电商渠道销往昆明、上海等地,单价达60元/公斤,比野生菌市价低30%却更稳定供应。
核心逻辑:依托胶林景观与民族文化,开发森林康养、研学体验等服务业态,提升土地综合价值。
- 典型项目:胶林步道观光、割胶体验(亲子活动)、傣医药文化展示、林下药膳餐厅。
- 操作要点:
- 场景打造:在胶林间修建木栈道、观景台,保留原始植被层次感;结合傣族“泼水节”“开门节”等节庆,举办林下民俗活动。
- 服务配套:与农场职工合作经营农家乐,推出“胶林鸡火锅+石斛炖汤”“野生菌炒饭”等特色食谱,增强游客体验黏性。
- 案例:景洪农场与某旅游公司合作,在五分场试点“胶林康养基地”,提供“住胶林木屋+参与割胶+品尝林下药膳”套餐,周末日均接待游客超50人次,单户职工通过经营餐饮与导游服务,月增收3000元以上。
尽管林下经济潜力巨大,但景洪农场在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技术支撑不足(如石斛附生种植、林下养殖疫病防控);二是市场信息不对称(部分农产品滞销或低价竞争);三是资金投入分散(职工个体难以承担规模化设施建设)。对此,农场采取了三项针对性措施:
| 挑战类型 | 具体表现 | 解决方案 | |----------------|---------------------------|--------------------------------------------------------------------------| | 技术瓶颈 | 林下药材种植成活率低 | 联合省农科院、热作所专家组建“林下技术服务队”,定期到分场开展培训,推广“遮阴网调控+有机肥配比”等实用技术。 | | 市场对接不畅 | 特色产品缺乏品牌溢价 | 注册“景洪胶林”区域公共品牌,统一包装与质量标准;引入电商直播团队,通过“职工带货+企业回购”双渠道销售。 | | 资金压力 | 规模化养殖需建棚舍 | 争取农业产业扶持资金,对连片种植50亩以上、养殖规模超1000羽的项目给予30%补贴;鼓励职工以林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降低前期投入风险。 |
从“一胶独大”到“多业共荣”,景洪农场的转型之路印证了一个道理: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基于资源禀赋的精准匹配与产业链的协同延伸。当胶林下的砂仁开出紫色小花,当林间散养的土鸡啄食昆虫,当游客漫步于栈道感受雨林气息——这些生动的场景,正勾勒出一条可持续、有温度的转型路径。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模式的落地,景洪农场有望成为云南乃至全国国有农场多元发展的标杆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