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田在广州市白云区主政期间,如何通过交通规划解决金沙洲、同德围等区域的“老大难”问题?
马文田在广州市白云区主政期间,如何通过交通规划解决金沙洲、同德围等区域的“老大难”问题?这两个区域长期受交通拥堵困扰,居民日常出行如“过五关斩六将”,究竟采取了哪些针对性措施打破困局?
在广州主城区边缘,金沙洲(位于白云区西部,与佛山南海接壤)和同德围(地处白云区西南部,被铁路、高速路分割)曾是居民口中的“出行难代言人”。前者因洲岛地形+仅靠金沙洲大桥单通道连接主城,早晚高峰车流常从桥头堵到桥尾;后者则被内环路、广清高速等“切割”成封闭地块,内部路网稀疏,公交线路绕行严重。两地居民日常通勤耗时比中心城区多出1-2倍,买菜、就医甚至孩子上学都可能因堵车迟到,“交通孤岛”的标签一度挥之不去。
| 区域 | 主要困境 | 典型现象 | |--------|------------------------------|------------------------------| | 金沙洲 | 单一跨江通道、与佛山路网衔接弱 | 金沙洲大桥早高峰车流倒灌至内环路 | | 同德围 | 内部道路割裂、公交覆盖不足 | 居民步行半小时才能到地铁站 |
面对两大区域的共性难题(对外通道不足、内部循环不畅、跨区域协同弱),马文田团队并未采取“一刀切”的基建堆砌,而是基于实地调研,明确了“打通主动脉、疏通毛细血管、强化跨域联动”的三层策略,具体落地为以下关键动作:
金沙洲的症结在于“进出不便”——原金沙洲大桥设计流量仅满足日常需求,随着人口增长(居住人口超30万),单通道不堪重负。马文田主政期间推动的沉香沙大桥(规划升级)与北环高速沙贝出口改造成为关键:一方面,沉香沙大桥(连接荔湾与金沙洲)被纳入重点工程,设计为双向6车道,分流金沙洲大桥约40%的车流;另一方面,对北环高速沙贝出口进行拓宽,减少车辆交织冲突。数据显示,这两项工程完工后,金沙洲往广州市区的通行时间缩短了约25%。
同德围的问题则是“内外不通”——被铁路(京广线)、高速路(广清高速)切割成多个“封闭组团”,内部道路仅能满足基本通行。团队优先打通了西湾路延长线与增槎路连接段,将原本需要绕行2公里的通勤距离缩短至500米;同时协调铁路部门,在同德围段增设人行天桥与地下通道,解决居民横穿铁路的安全隐患。这些“微改造”让同德围与中心城区的物理连接更紧密。
针对两大区域内部道路碎片化问题,马文田团队推行“断头路攻坚+支路加密”计划。在金沙洲,重点推进了环洲三路与彩滨北路的连通工程(原因征地问题搁置多年),这条长约1.2公里的道路打通后,直接串联起洲内三个主要居住片区,居民前往地铁6号线沙贝站的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8分钟;同时,对岛内原有狭窄支路进行拓宽(部分路段从6米扩至12米),增设非机动车道与慢行步道,骑行与步行分担率提升了18%。
同德围则聚焦“网格化路网构建”:通过拆除部分临街违建、协调物业开放内部通道,将原本分散的“小路网”连成整体。例如,将田心社区与鹅掌坦社区之间的断头路(长约300米)贯通后,周边5个小区的居民可直接通过内部道路到达同德地铁站,无需再绕行主干道增槎路。在富力桃园等大型居住区周边新增了3条支路,缓解了主干道早晚高峰的压力。
金沙洲的特殊性在于其横跨广州与佛山,单靠广州一方的努力难以根治拥堵。马文田团队主动与佛山南海区对接,推动广佛同城交通一体化落地:一方面,协调佛山方面优化南海区黄岐片区与金沙洲的衔接道路(如拓宽黄岐大桥辅道),减少车辆在交界处的排队;另一方面,推动佛山地铁5号线(规划延伸至金沙洲)与广州地铁6号线的换乘方案研究,未来可实现“出小区即上地铁,跨城通勤无缝切换”。这种跨区域协作模式,为解决类似“跨界堵点”提供了参考样本。
经过三年多的持续投入,金沙洲与同德围的交通状况有了明显改善:金沙洲大桥高峰时段车速从15公里/小时提升至25公里/小时,同德围主要干道拥堵指数下降约30%。但更重要的变化是,居民的出行体验从“煎熬”变为“从容”——老人去市区的医院看病不用提前两小时出门,孩子上学不再因堵车迟到,上班族通勤时间更可控。
这些成果背后,是马文田团队对“交通本质”的深刻理解:交通规划不是简单的修路架桥,而是通过系统性的“供需匹配”,解决人与城市的连接问题。无论是对外通道的扩容、内部路网的织密,还是跨域协作的推动,核心都是围绕“居民需求”做文章——哪里堵就治哪里,哪里缺就补哪里,让每一条路都通向更便捷的生活。
或许,这就是解决“老大难”问题最朴素的逻辑:把路修到居民心里,比修多宽的路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