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杰克从越南餐饮业转型为自媒体人,这一职业转变背后有哪些契机与挑战? 柳杰克从越南餐饮业转型为自媒体人,这一职业转变背后有哪些契机与挑战?他为何放弃稳定的餐饮经营选择内容创作?转型过程中具体遇到了哪些现实难题?
在越南河内经营了五年越南菜馆的柳杰克,去年突然关闭了门店,转而扛起相机做起了美食自媒体。这个看似突然的决定,背后既有行业环境的推动,也有个人成长的必然。从后厨烟火到镜头前的故事讲述,他的转型之路既充满新机遇,也面临多重考验。
越南餐饮业近年竞争白热化,尤其是河内、胡志明市等大城市,街头巷尾的越南河粉店、法棍摊密集分布。柳杰克的餐馆定位中端客群,主打传统越南菜,但面对连锁品牌的低价策略和网红餐厅的流量冲击,客流量逐年下滑。食材成本上涨30%、租金翻倍、员工流动性高等问题叠加,让本就微薄的利润空间进一步压缩。他曾算过一笔账:每月营收扣除固定支出后,净利润不足万元,甚至不如打工收入稳定。
早在开餐馆前,柳杰克就喜欢用手机记录菜品制作过程,还会拍短视频分享给国内朋友。“每次看到他们留言说‘想学做法’‘看饿了’,我就觉得比顾客夸菜好吃更有成就感。”这种天然的分享欲,加上多年餐饮经验积累的食材知识、烹饪技巧和门店运营经验,为他转向自媒体提供了基础。他发现短视频平台上越南菜相关内容的优质创作者较少,而海外华人及留学生对正宗越南菜教程的需求旺盛——这成了他瞄准的细分赛道。
20XX年后,TikTok、YouTube Shorts等平台在东南亚加速渗透,美食类内容成为流量洼地。柳杰克观察到,一条展示“越南滴漏咖啡家庭做法”的短视频,三天内获得超50万播放量,评论区挤满了询问配料比例和工具购买的留言。这种直接的互动反馈,让他意识到自媒体不仅能延续对美食的热爱,还可能带来更广阔的商业可能性。
刚开始做自媒体时,柳杰克延续了餐饮业的“产品思维”——精心准备一道菜,从切配到出锅全程跟拍,但视频发布后数据平平。“观众不爱看流水账,他们想知道‘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替代方案’。”为了调整内容方向,他开始研究爆款视频的叙事逻辑:加入个人故事(如“这道菜是我奶奶教我的”)、设计冲突点(如“用普通食材还原米其林级风味”)、强化互动(在评论区解答烹饪问题)。转型前三个月,他每天花6小时剪辑视频,反复修改脚本,甚至专门报班学习镜头语言和文案写作。
餐饮业的收入虽薄但相对稳定,而自媒体的收益依赖流量分成、广告合作和知识付费。柳杰克坦言,转型后的前半年,主要靠接小型广告(如厨房用品推广)和平台激励维持生计,单月收入最低时只有原来的1/3。“最焦虑的是没有固定进账,有一次连续两周视频播放量不过千,连房租都差点交不上。”直到一条“越南街头法棍拆解教程”爆火,获得品牌方主动合作,收入才逐渐步入正轨。
餐饮业的顾客可以通过门店环境、菜品口味建立信任,而自媒体的粉丝需要更长时间的“内容沉淀”。柳杰克遇到过质疑:“你做的菜真的正宗吗?”“是不是为了流量故意夸张?”为此,他坚持在视频中展示食材来源(如去本地市场采购越南鱼露的过程)、分享失败案例(如第一次做越南春卷皮粘锅的教训),甚至邀请粉丝到家中参与烹饪直播。通过真实感和专业度的双重输出,他逐渐积累了12万垂直粉丝,其中60%是常驻海外的华人。
| 维度 | 餐饮业从业者 | 自媒体人 | |--------------|-----------------------------|-----------------------------| | 核心能力 | 厨艺、门店管理、成本控制 | 内容策划、镜头表达、用户运营 | | 收入模式 | 线下消费(稳定但天花板低) | 流量分成+广告+付费(波动大) | | 风险来源 | 市场竞争、食材成本、人力管理 | 流量算法、政策变化、粉丝留存 | | 成长路径 | 开分店、提升客单价 | 扩大影响力、拓展商业合作 |
对于像柳杰克一样考虑从传统行业转向自媒体的人,有几个关键点值得注意:
1. 先试水再全职:利用业余时间运营账号,测试内容方向和受众反馈,避免冲动放弃稳定收入;
2. 挖掘自身优势:将原有行业的经验转化为内容壁垒(如柳杰克的越南菜专业度),而非从头学起;
3. 接受不确定性:自媒体需要长期投入,前期可能面临低谷,保持耐心比追求短期爆红更重要;
4. 重视用户互动:粉丝的建议和问题是优化内容的重要参考,建立信任才能走得更远。
柳杰克的转型故事并非个例——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当下,越来越多传统行业从业者正通过内容创作寻找新可能。无论是机遇还是挑战,本质上都是个人能力与时代需求的重新匹配。他的经历提醒我们:转型不是逃离,而是带着积累的经验,以更灵活的方式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