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苴镇有哪些与“龙”相关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 龙苴镇有哪些与“龙”相关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当地人过端午节真的会舞布龙祈雨吗?
龙苴镇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这里不仅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街巷,更藏着许多与“龙”相关的独特民俗——从春耕时的祭龙仪式到元宵节的舞龙灯,从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到中秋节的“摸龙石”传说,每一项习俗都承载着农耕文明对自然的敬畏,也凝结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些习俗并非简单的节日活动,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化基因,至今仍在老人们的口耳相传中鲜活延续。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前后,龙苴镇周边的村庄会举行传统的“祭龙仪式”。老人们说,这时候大地解冻,正是春耕备种的关键期,龙作为掌管降雨的神灵,需要被郑重“请出来”沟通心意。
仪式通常在村头的老槐树下进行:村民们用竹篾扎成简易的“土龙”(龙头用竹枝编出轮廓,龙身糊上黄纸,绘上黑色鳞片),抬到附近的“龙潭”(多为天然水塘或古井)边。主祭人多是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他手持三炷香,带领众人先向“龙潭”方向鞠躬三次,口中念诵:“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求龙王,降甘霖,保禾苗,得丰收。”随后将准备好的五谷(稻、麦、豆、粟、黍)和清水洒入潭中,寓意“喂龙”。村民们会分食祭龙时蒸制的“龙须面”(细如发丝的手工面条),认为吃了能沾上龙气,一年身体健康。
有位八十多岁的李大爷曾回忆:“我小时候跟着爷爷祭龙,潭边围满了人,连邻村的人都赶来。那时候不像现在有水库,全靠老天爷下雨,祭龙是真盼着能有个好年景。”
如果说春耕祭龙是庄重的“对话”,那么元宵节的舞龙灯就是热闹的“欢庆”。龙苴镇的舞龙习俗以“布龙”为主,龙身用竹条扎成骨架,外蒙红、黄相间的绸布,共九节(象征“九州”),龙头缀满彩色的流苏和铜铃,舞动时叮当作响。
每年正月十三至十五,各村都会自发组织舞龙队。最热闹的是“接龙”环节——舞龙队会挨家挨户上门,主人家会在门口挂上红灯笼,燃放鞭炮迎接。舞龙人会高喊:“龙到门前,福气满园!龙转一圈,好运连连!”随后,龙身随着锣鼓声上下翻飞,时而“盘柱”(龙头昂起绕柱三圈),时而“钻洞”(龙身从人群让出的窄道中穿过),最后在院子里“摆龙门阵”(龙身盘成圆圈)。主人家会拿出糖果、香烟分给舞龙人,小孩们则追着龙尾嬉闹。
镇文化站的张站长介绍:“过去舞龙还有‘求子’的寓意,新婚夫妇家必请龙队,认为龙能带来子孙兴旺。现在虽然少了这部分,但团圆喜庆的味道更浓了——大家聚在一起看舞龙,比看春晚还热闹。”
虽然龙苴镇不临大江大河,但境内有条贯穿南北的“叮当河”,旧时每逢端午节,沿岸村庄会举办小型的“龙舟竞渡”。这里的龙舟并非长长的大船,而是用两根粗毛竹绑成的“竹筏龙舟”——船头扎一个简易的龙头(用木头雕出轮廓,糊上彩纸),船尾插一面杏黄旗,每船坐七八个青壮年,手持木桨划水。
竞渡前,村民们会在河边摆上供桌,放上粽子、咸鸭蛋和雄黄酒,祭祀“水龙”(当地人对河神的俗称)。比赛开始后,鼓手坐在船头敲鼓助威,划船人跟着鼓点齐声喊号子:“嘿哟——划哟!龙舟下水,驱邪避灾!嘿哟——冲哟!抢到头名,五谷丰登!”岸上的男女老少呐喊助威,小孩子举着艾草挂在门头,妇女们则忙着给小孩手腕系五彩丝线(寓意“缠住龙爪,不生病”)。
老渔民王伯说:“我年轻时划过龙舟,那场面比现在广场舞还热闹!虽然现在河水不如从前深,竞渡少了,但端午节包粽子、挂艾草的习惯一直没断——这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讲究。”
龙苴镇西郊有块形似龙首的巨石(村民称“龙石”),每到中秋节月圆之夜,总有人悄悄去“摸龙石”。传说这块石头是古代一条为民降雨的小白龙所化,石头上的纹路是龙的鳞片,摸一摸能祛除病痛,保佑平安。
这个习俗看似简单,却有讲究:必须要在月亮最圆的时候(通常是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用左手轻轻抚摸龙石的额头(石头最高处),同时默念心愿(比如“保佑家人无病无灾”)。老一辈人说,摸过龙石的人,来年冬天不会生冻疮,小孩长得更壮实。虽然听起来带着神话色彩,但每到中秋夜,龙石周围总会有零星的灯火——有的是老人带着孙辈来“沾龙气”,有的是年轻人图个新鲜。
镇上的刘奶奶笑着说:“我每年都带小孙子去摸,他爸小时候我也带他去。摸的不是石头,是咱心里那份对好日子的盼头。”
Q1:现在这些习俗还保留得多吗?
A:春耕祭龙和中秋摸龙石以老年人为主,元宵舞龙和端午竞渡在民俗活动中仍有复兴趋势,镇文化站近年组织过“非遗展示”,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参与。
Q2:普通游客可以去体验吗?
A:元宵节舞龙灯期间(正月十三至十五),游客可到镇中心广场观看;中秋夜若想“摸龙石”,建议提前询问本地居民具体位置(导航“龙苴镇西郊龙石”即可)。
Q3:这些习俗和周边地区有何不同?
A:相比江南地区的大型龙舟赛,龙苴镇的“竹筏龙舟”更小巧;与北方的“舞草龙”不同,这里的布龙色彩更鲜艳,且融合了“求子”“祈福”等多重寓意。
从祭龙的虔诚到舞龙的欢腾,从竞渡的热烈到摸石的神秘,龙苴镇的“龙”文化不是束之高阁的遗产,而是活在烟火气里的传承。它提醒着我们:所谓传统,从来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祖祖辈辈用生活编织的故事,是刻进血脉里的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