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珊在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指导的纪录片《爱在远山》如何体现跨文化合作与艺术创新? 芦珊在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指导的纪录片《爱在远山》如何体现跨文化合作与艺术创新?这部扎根西部山乡的影像作品,究竟通过哪些具体实践打破了文化壁垒?又以怎样的艺术表达探索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边界?
《爱在远山》的诞生本身就带着跨文化的基因。芦珊带领学生团队深入甘肃临夏州山区,这里聚居着回族、东乡族等多个少数民族,语言、习俗与中原文化存在显著差异。创作初期,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而是如何与当地居民建立信任——当汉族师生试图记录少数民族家庭的教育故事时,对方最初的戒备心让拍摄一度停滞。
为破解这一困局,团队采取了“文化共情式”合作模式:
- 语言桥梁:邀请当地回族教师担任翻译,不仅解决沟通问题,更通过其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花儿”民歌里的婚恋观、“开斋节”仪式中的家族纽带;
- 角色互换:让学生住进村民家参与日常劳作,从清晨挤羊奶到傍晚帮阿婆擀毡,用半个月时间融入生活节奏;
- 目标共识:多次召开村民座谈会,最终将主题聚焦于“山区多民族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期待”,既符合创作者关注乡村教育的初衷,也回应了村民“想让更多人看见我们生活”的朴素愿望。
这种合作不是单向的“采风记录”,而是双向的文化滋养——学生学会了用“花儿”旋律设计纪录片配乐,村民则通过镜头第一次看到自己生活的美学价值。
在艺术表达层面,《爱在远山》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叙事框架,用三种创新手法实现了文化元素的当代激活:
影片没有采用宏大的航拍或炫技的运镜,而是以低机位跟拍为主,镜头里反复出现土坯房墙面的斑驳纹理、妇女刺绣时针尖的特写、孩子们用方言朗读课文时的唇部动作。这些细节捕捉并非随意,而是团队与当地美术工作者共同讨论的结果——他们建议用“土黄色为主色调,点缀艾德莱斯绸的蓝绿纹样”作为视觉基调,既还原了山村的真实质感,又通过服饰图案隐喻文化的多元交织。
区别于常见的线性叙事,影片以“三代人的书桌”为空间线索展开:爷爷的旧木桌上摆着泛黄的经卷,父亲的饭桌上压着外出打工的火车票,孙女的课桌上贴着“北京大学”的便签贴纸。三个场景交替出现,配合不同代际的方言旁白(回语、东乡语、普通话),形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关于教育的对话”。这种结构设计灵感来自团队与当地文化学者的交流——学者指出:“山区家庭对教育的重视,本质上是传统文化中‘耕读传家’理念的现代延续。”
考虑到山区拍摄条件有限,团队没有依赖昂贵设备,而是巧妙利用手机稳定器与自然光:在拍摄夜校课堂时,用手电筒模拟“煤油灯”的暖光效果;记录母女俩缝制绣片时,用慢动作捕捉针线穿过布料的轨迹,配合环境音(剪刀咔嚓声、织布机吱呀声)强化沉浸感。这些技术选择既降低了拍摄门槛,又意外地赋予画面一种粗粝的真实美。
《爱在远山》的价值不仅在于呈现了某个地域的生活图景,更在于它通过跨文化合作找到了艺术创新的生长点,最终实现了“记录—理解—共鸣”的闭环:
| 常见疑问 | 《爱在远山》的实践回应 | 深层意义 |
|---------|----------------------|---------|
| 跨文化合作是否只是形式上的参与? | 团队与村民共同确定主题、修改脚本,甚至采纳村民建议调整拍摄角度 | 文化尊重不是口号,而是创作流程的深度融合 |
| 艺术创新是否会脱离真实? | 用低机位跟拍、方言旁白等手法强化现场感,技术运用服务于内容表达 | 创新是为了更准确地传递真实的文化肌理 |
| 山区题材如何引发广泛共鸣? | 通过“教育”这一普世议题,串联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同情感 | 地域特殊性中蕴含着人类共通的价值追求 |
从选题策划到成片落地,《爱在远山》用脚步丈量土地,用镜头对话心灵。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跨文化合作不是居高临下的“记录”,而是蹲下来倾听后的共同创作;艺术创新也不是刻意求新,而是在尊重文化本真的基础上,找到最能打动人心的表达方式。当纪录片的最后一帧定格在孙女背着书包走向山路的背影时,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孩子的未来,更是一幅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