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党校在红色教育培训中如何创新教学模式与课程设计?
井冈山党校在红色教育培训中如何创新教学模式与课程设计?如何让革命历史从书本“走出来”,让学员从“被动听”转为“主动悟”?这是当前红色教育领域亟待突破的关键问题。
在井冈山党校的长期实践中,传统的“课堂讲授+遗址参观”模式逐渐显现局限性:学员多为“打卡式”学习,对井冈山精神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理论讲解与实践体验割裂,难以引发情感共鸣;课程内容同质化严重,缺乏针对不同群体的精准设计。这些痛点倒逼党校思考——如何通过模式与课程的创新,让红色教育真正入脑入心?
井冈山拥有100余处革命遗址,党校打破“走一圈、拍张照”的常规,将遗址转化为“沉浸式课堂”。例如在大井毛泽东旧居,教员不仅讲述“读书石”“残墙”的故事,更组织学员扮演红军战士、房东老乡,模拟“红四军伤病员坚守阵地”“群众冒死送盐”等历史场景。这种情景代入让学员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有学员反馈:“当我蹲在旧居后山的防空洞里,听着教员还原当年战士们忍着伤痛互相鼓励的场景,才真正懂了什么是信仰的力量。”
改变“教员讲、学员记”的单向模式,推行“课题认领+小组研讨”。培训前收集学员岗位特点(如机关干部、企业党员、青年学生),针对性设置“基层治理中的群众路线”“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等研讨主题。课堂上,学员先分组调研(如走访井冈山神山村、茅坪镇),再以“微党课”形式分享成果。某期培训班中,一名乡镇干部结合井冈山“三项纪律”起源,提出“基层工作‘十不准’清单”,引发热烈讨论——这种“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模式,让理论学习直接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用VR/AR技术还原“黄洋界保卫战”“八角楼灯火”等经典场景,学员佩戴设备即可“置身”战场硝烟或油灯下的书桌前;开发“井冈山精神数字档案馆”,收录老红军口述史、历史文物3D模型,支持扫码交互学习。一位参加过VR战斗体验的学员说:“当炮弹在耳边炸响、战友在身边倒下时,那种紧张感和使命感是平面讲解无法替代的。”
课程分为“理论奠基”“现场感悟”“实践拓展”“总结提升”四大模块:
- 理论奠基:不仅讲井冈山斗争史,更延伸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实践,帮助学员理解“为什么选择井冈山”“井冈山道路的意义”;
- 现场感悟:精选20个最具代表性的遗址(如茅坪八角楼、龙江书院),每个点配套“一个问题引导”(如“为什么毛泽东选择在八角楼的油灯下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避免“走马观花”;
- 实践拓展:组织学员参与“红军的一天”(编草鞋、抬担架、访农户)、“红色家书诵读会”等活动,强化情感连接;
- 总结提升:要求学员撰写“我的井冈山答卷”——结合本职工作,列出3条可落地的“精神转化清单”,并由教员一对一反馈。
除了常规课堂教学,党校还推出“夜间课堂”(如观看实景演出《井冈山》、举办红色音乐会)、“流动课堂”(走进社区、学校开展“微宣讲”),甚至与周边高校合作开发“红色研学路线”,让学员在学习期间就能将所学传递给更多人。
要实现教学模式与课程设计的落地,离不开两大支撑:一是打造“学者+亲历者+实践者”的复合型师资团队——既有党史专家解读宏观脉络,也有老红军后代讲述家族记忆,还有基层干部分享“新时代如何用井冈山精神解决具体问题”;二是建立“学员反馈—课程迭代”动态机制,每期培训结束后收集意见,每月召开教研会调整内容,确保课程常讲常新。
井冈山党校的创新实践证明,红色教育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而是需要通过模式与课程的深度革新,让革命精神从“历史记忆”转化为“时代力量”。当学员在挑粮小道上汗流浃背时,在情景剧中红了眼眶时,在研讨会上说出“我找到了工作的初心”时,便是红色教育培训最成功的注脚。
【分析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