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类型的案件允许通过视频方式进行开庭审理? ?哪些类型的案件允许通过视频方式进行开庭审理?哪些案件能线上审?哪些复杂案子也行?
在司法实践中,当事人因距离远、行动不便或特殊情况无法线下出庭时,常会关心"哪些案件能通过视频开庭"。随着智慧法院建设推进,视频庭审已从试点走向常态化,但并非所有案件都适用。哪些案件允许通过视频方式进行开庭审理?这既涉及法律规定,也需结合案件类型具体判断。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十六条规定:"经当事人同意,民事诉讼活动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在线进行。民事诉讼活动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在线进行的,与线下诉讼活动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刑事诉讼法》及《行政诉讼法》虽未直接规定视频庭审,但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解释及规范性文件(如《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明确了视频庭审的适用范围。核心原则是:不损害当事人诉讼权利、不影响案件公正审理的案件,均可探索视频开庭。
结合司法实践,以下案件类型通常允许通过视频方式审理,但需满足"当事人同意""技术条件允许"等前提:
| 案件类型 | 典型场景举例 | 是否普遍适用 | 特殊要求 | |-------------------------|------------------------------------------------------------------------------|--------------|------------------------------| | 民事小额诉讼案件 | 欠款纠纷(标的额≤当地上年度就业人员平均工资50%)、物业费争议、简单买卖合同纠纷 | 是 | 双方同意+事实清楚 | | 离婚纠纷(无争议类) | 双方均同意离婚、子女抚养及财产分割已达成协议 | 较高 | 需核实身份真实性 | | 人格权纠纷(名誉权等) | 网络侵权、轻微名誉损害(无暴力情节) | 中等 | 证据以电子数据为主时更适用 | | 行政处罚复议案件 | 交通违章罚款复议、轻微行政处罚争议 | 较高 | 当事人对程序无异议 | | 刑事速裁/简易程序案件 | 危险驾驶(醉驾情节较轻)、小额盗窃(初犯且退赃) | 限特定情形 | 需检察机关及法院共同评估 | | 执行异议/保全听证 | 对法院查封房产、冻结账户提出异议 | 是 | 争议焦点集中 |
注:家事案件中的赡养费纠纷、继承纠纷,若涉及老年人或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院可能要求线下开庭以确保沟通充分;知识产权类案件因证据复杂(如图纸、实物比对),通常优先线下,但证据交换环节可视频进行。
即使不属于上述常见类型,以下情况也可能被允许视频开庭,但需综合评估:
当事人客观障碍
若原告/被告因重病住院、疫情隔离、身处国外(无法回国)等特殊情况无法到场,向法院提交医院证明、隔离通知或护照签证等材料后,法院通常会优先安排视频庭审。例如,某当事人因骨折卧床,通过提交三甲医院诊断书,其合同纠纷案成功转为线上审理。
技术保障可行性
视频庭审需确保画面清晰、语音流畅,且能完整记录举证质证过程。若案件涉及大量纸质证据(如建筑工程合同纠纷中的施工图纸),法院可能要求关键证据线下提交,其他环节视频进行;若仅为口头陈述类案件(如民间借贷确认之诉),全程视频则更高效。
案件复杂程度
简单案件(如单一事实、无争议金额)更适合视频开庭,而多被告、跨地域关联案件(如集团诉讼)或需现场勘验的案件(如环境污染侵权),通常仍以线下为主。例如,某相邻权纠纷因需现场测量房屋间距,法院最终决定线下开庭。
若认为自己的案件适合视频审理,可按以下步骤操作:
1. 提前沟通:在收到传票后,主动联系承办法官(通过法院官网电话或12368诉讼服务热线),说明申请视频开庭的理由(如距离远、身体原因等);
2. 提交材料:根据法官要求,提供相关证明(如身份证、病历、行程码等),并签署《在线诉讼同意书》;
3. 测试设备:按法院指引,在开庭前1-3日测试网络环境(建议使用电脑+有线网络)、摄像头及麦克风,确保能清晰展示身份证件及证据材料;
4. 准时参与:开庭时需保持环境安静、光线充足,全程录音录像,遵守法庭纪律(不得随意离线或中断)。
Q1:所有民事案件都能视频开庭吗?
A:不是。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案件(如国有资产处置),或当事人明确拒绝视频审理的,仍需线下开庭。
Q2:视频开庭的判决书效力和线下的一样吗?
A:完全一样!根据法律规定,线上诉讼与线下诉讼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判决书可通过电子送达或邮寄方式领取。
Q3:视频开庭会不会影响举证?
A:不会。当事人可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上传电子证据(如合同扫描件、转账记录),重要原件(如房产证)可在庭后邮寄至法院核查。
Q4:老年人不会用视频设备怎么办?
A:法院通常会提供协助,如安排工作人员指导操作,或协调亲属陪同;若确实无法使用,将优先安排线下开庭。
哪些类型的案件允许通过视频方式进行开庭审理?从实践看,答案并非绝对,而是需要结合案件性质、当事人需求及技术条件综合判断。无论是小额纠纷还是特殊情形下的诉讼,智慧法院的建设始终以"便利当事人、保障司法公正"为核心——只要符合法律规定,视频庭审就能成为连接公平与效率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