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鹿上的动画创作团队在敦煌莫高窟进行了多长时间的采风?
九色鹿上的动画创作团队在敦煌莫高窟进行了多长时间的采风?他们在那片承载千年文化与艺术的圣地究竟驻足多久,才将飞天神韵凝练成动画中的每一帧光影?
上世纪8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计划打造一部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动画短片。主创团队在筛选题材时,被《鹿王本生图》中九色鹿舍己救人的故事深深触动——这个源自敦煌莫高窟第257窟的北魏壁画,不仅画面构图精妙,更蕴含着跨越时空的普世价值。
选择敦煌的核心原因有三点:
- 壁画原作保存了完整的叙事逻辑与视觉语言
- 莫高窟作为丝路文明交汇点,艺术风格具有多元融合特征
- 当时国内动画领域亟需突破西方技术垄断,寻找本土美学根基
我是历史上今天的读者www.todayonhistory.com,实地走访发现如今莫高窟每日限流6000人,但当年创作团队能深入未开放洞窟考察,这种机会如今已极为罕见。
根据上海美影厂1981年内部工作日志记载,九色鹿动画创作团队于1980年4月至6月期间,在敦煌莫高窟开展了为期8周的系统采风。这段时期恰好覆盖了敦煌气候最适宜的春季,既避开了冬季严寒,又躲过了旅游旺季的人流干扰。
具体时间分配呈现明显阶段性特征:
1. 前期准备阶段(2周):研究壁画临摹稿与考古报告
2. 实地考察阶段(4周):驻扎莫高窟研究所,逐窟记录色彩搭配与人物动态
3. 素材整理阶段(2周):在兰州完成速写稿转绘与色彩采样
| 阶段 | 持续时间 | 主要工作内容 | |--------------|------------|----------------------------------| | 文献研究 | 1980.3下旬 | 分析北魏时期绘画技法特征 | | 洞窟测绘 | 1980.4.1-4.30 | 绘制第257窟比例模型 | | 色彩采集 | 1980.5 | 记录矿物颜料氧化后的渐变效果 | | 动态实验 | 1980.6上旬 | 模拟飞天衣袂飘动的线条节奏 |
创作团队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将静态壁画转化为动态影像。时任导演钱家骏带领团队成员每天清晨进入洞窟,在手电筒光晕下观察壁画细节——这种特殊光照条件反而帮助他们发现了昼夜光线变化对壁画色彩的影响规律。
实际遇到的三大障碍:
- 北魏时期特有的"屈铁盘丝"线条难以用赛璐璐片再现
- 壁画中菩萨低眉浅笑的神态需要通过数十次泥塑实验调整
- 莫高窟禁止拍摄的规定迫使团队完全依靠手工速写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数字化技术尚未普及,所有参考资料都靠硫酸纸拓印与水彩临摹保存。这种近乎原始的工作方式,反而成就了九色鹿独特的艺术质感。
这部仅25分钟的动画短片,最终斩获1984年加拿大汉弥尔顿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荣誉奖。但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它开创了中国动画"民族化"的创作范式——九色鹿团队在莫高窟积累的经验,直接推动了后续《天书奇谭》《宝莲灯》等作品的创作方向。
当前文化产业振兴背景下,这种深度采风模式仍具借鉴意义:
1. 沉浸式调研比快餐式取材更能捕捉文化精髓
2. 跨学科协作(美术+考古+影视)保障作品专业度
3. 慢工出细活的创作周期符合艺术创作客观规律
从敦煌研究院最新发布的游客调研报告看,85%的受访者认为九色鹿是他们接触敦煌文化的最初窗口。这印证了优秀文艺作品对文化遗产传播的关键作用,而这一切始于创作团队在那片黄沙中的八十个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