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警方破获的工程机械租赁诈骗案涉及哪些具体手段?
海南警方破获的工程机械租赁诈骗案涉及哪些具体手段?本案揭示了不法分子如何利用工程机械租赁行业监管漏洞实施精准诈骗,其作案手法具有高度迷惑性和链条化特征。
核心手段:诈骗团伙通过购买或伪造营业执照、工程承包合同等文件,虚构大型工程项目背景。部分嫌疑人甚至冒充国企下属施工队负责人,利用伪造的公章与租赁公司签订合同。
操作细节:
- 使用PS技术制作虚假中标通知书,标注高额工程预算;
- 租赁时提供他人身份证件或临时办理的虚拟手机号;
- 在偏远地区注册空壳公司,利用工商登记信息差逃避核查。
据行业人士透露,此类伪造文件常出现错别字或格式错误,但部分租赁公司因急于成交未严格审核。
典型模式:以长期租赁为名获取挖掘机、起重机等高价机械后,立即转卖给二手机市场或抵押给民间借贷机构。
关键步骤:
1. 选择目标:瞄准管理松散的中小租赁企业,优先租用市场流通性强的品牌设备;
2. 快速变现:通过熟人介绍将设备运至外省,拆解GPS定位后以“工程抵债”名义低价出售;
3. 制造假象:保留部分租金支付记录,拖延报案时间。
现实案例:海南某案件中,骗子将价值百万的进口挖掘机以60万元抵押给典当行,最终设备被追回时已使用过度导致残值减半。
套路解析:通过签订多份相互关联的租赁合同,利用首期履约建立信任后实施大额诈骗。
具体表现:
- 首次租赁小额设备并准时付款,骗取出租方信任后改租重型机械;
- 以“调换设备型号”“紧急追加订单”为由,诱导签订补充协议;
- 最后以工程款未到位为由拒付尾款,并转移租赁资产。
行业影响:此类手法导致多家租赁公司出现连锁坏账,部分企业因追偿成本过高放弃维权。
隐蔽手法:拉拢第三方企业或个人提供虚假担保,增强合同可信度。
常见方式:
- 贿赂或欺骗小型建筑公司盖章担保;
- 利用离职员工身份伪造推荐信;
- 找老年人冒充工程甲方代表签订意向书。
法律风险:部分担保方因不知情卷入纠纷,海南警方特别提醒企业需核实担保主体资质。
反侦查措施:
- 安装信号屏蔽器干扰设备GPS定位系统;
- 使用多部手机轮换联系租赁方,切断通讯链路;
- 通过物流公司分散运输设备零部件,阻碍实物追查。
警方应对:本案中海南警方通过调取高速收费站监控和银行流水,最终锁定嫌疑人跨省销赃路径。
工程机械租赁诈骗往往钻了“重口头承诺轻书面风控”的空子。建议从业者不仅要看对方出示的证件原件,更要通过官方渠道核验项目真实性——比如直接致电工程发包方确认合作信息。海南警方此次破案也暴露出二手机交易市场的监管盲区,买卖双方都应留存完整交易链证据。
从社会层面看,这类案件频发反映出部分中小企业风险意识薄弱,而诈骗团伙分工专业化趋势明显。打击此类犯罪需要租赁行业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同时执法部门要加快跨区域协作效率。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类似诈骗案涉案金额超1.2亿元,其中工程机械领域占比达37%,这组数字值得所有市场主体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