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港口如何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国际物流枢纽地位?
江苏港口如何依托“一带一路”建设提升国际物流枢纽地位?在当前全球供应链深度调整与国家战略纵深推进的大背景下,这一提问的背后,其实是在探索地方港口角色转型的现实路径与可操作经验,尤其当各类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交织时,其背后蕴含的战略机遇值得认真深挖。
积极参与中欧班列联动布局是关键一步。江苏省依托连云港这一“一带一路”强支点港口优势,已实现海运与铁路无缝衔接,班列直达欧洲腹地,并在拓展回程货源组织能力方面取得明显突破,这为港口辐射区域带来更强的货源集聚效应。在此过程中,“连新亚”等特色线路通过多式联运模式,实现了更为高效低成本的运输方案。
| 序号 | 联动项目 | 战略意义 | |------|------------------|------------------------------| | 1 | 中欧班列“连新亚” | 缩短运输时间,增强物流效率 | | 2 | 海铁联运覆盖网 | 实现江苏制造快速“出海” | | 3 | 内陆无水港建设 | 拓展港口功能到非沿海地区 |
—
从“传统码头”迈向“智能中枢”,这是现代港口参与全球竞争的必然趋势。江苏多个主要港口,包括南京港、苏州港、南通港等,正加速推进数字化调度平台建设和物联网设备全覆盖,在人工智能调度系统和自动化装卸作业设备方面投入加大,在效率、安全性和成本控制等维度进行全面升级。
我认为,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迅速发展,港口不仅是运输的节点,更应该成为国际贸易数据的交换中心与智能决策的平台。这一点,江苏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例如,连云港的“智慧港口2.0”计划中就提出建立全球物流大数据中心,这对于构建高水平开放型枢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
江苏港口要真正成为物流中枢,不仅要看自身的硬件设施,更要看它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连接能力与市场适配性。深化与RCEP成员国港口合作、引入国际航运巨头共建运营平台、推出定制化综合物流解决方案已成为实际推进中的关键策略。
具体策略主要包括:
特别是在“日韩—江苏—中亚”这条通道上,江苏通过海陆空立体并进的方式扩展国际中转功能,使得日本、韩国的货物能够通过江苏港口快速进入中亚及欧洲市场,反过来也助力中国产品走向世界。
—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更是制度与政策的深度对接。江苏多个港口区域已被纳入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在通关便利化、税收优惠、贸易监管模式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为国际物流枢纽地位的提升提供了制度保障。
制度创新的关键点包括:
从我的观察来看,江苏在政策创新方面一直走得比较稳健,既不冒进也不保守,比如在连云港自贸片区,就推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原产地证书自助打印服务,大大提升了企业办事效率,这种“小切口、大成效”的做法值得推广。
—
港口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城市、产业密切关联的生态系统。江苏正在推动“港口+产业+城市”融合发展模式,通过建设临港产业园、物流园区和出口加工区,实现港口功能向上下游延伸,形成“前港—中区—后城”的发展格局。
典型实践包括:
我认为,这种“港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不仅能够提升港口自身竞争力,还能带动周边区域经济整体跃升,是实现高质量对外开放的重要路径。
—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江苏港口若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持续提升国际物流枢纽地位,必须牢牢把握以下三个方向:
江苏作为我国东部沿海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港口群不仅承担着区域经济“走出去”的重任,也在全球物流网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未来,随着政策、技术与市场的进一步融合,江苏港口有望成为“一带一路”上真正的国际物流中枢,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