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有9支铅笔,用了3支后又买了5支,现在他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小明有9支铅笔,用了3支后又买了5支,现在他一共有多少支铅笔?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藏着生活中常见的资源管理逻辑——我们常会遇到“先消耗后补充”的情况,比如钱包里的现金、工作用的耗材,甚至时间精力。那具体该怎么算?咱们一步步拆解。
小明的起点很明确:最开始有9支铅笔。这是所有后续操作的基础,就像我们记账时的“期初余额”。现实中,很多人买东西会记不清最初数量,但题目里直接给了,省去了猜测的麻烦。
接着看“用了3支”——这是资源的减少。从9支里减去用掉的3支,剩下6支。这一步对应生活中的实际场景:比如你买了10支笔,写了3支,自然就只剩7支可用。计算时直接做减法即可:9 - 3 = 6。
最后是“又买了5支”——这是资源的增加。在剩下的6支基础上,再添5支,就是现在的总数。类似的情况很多:比如你花了一部分钱后,又发了工资存入,或者用掉部分耗材后,又采购了新的。计算时做加法:6 + 5 = 11。
| 步骤 | 操作 | 数量变化 | 当前总数 |
|---|---|---|---|
| 初始 | - | 原有铅笔 | 9支 |
| 使用 | 减去用掉的3支 | 9 - 3 | 6支 |
| 补充 | 加上新买的5支 | 6 + 5 | 11支 |
别看只是简单的加减法,它其实模拟了日常资源管理的核心逻辑:消耗与补充的动态平衡。比如学生用文具、上班族用办公用品,甚至家庭管理中的日用品采购,都需要先清楚“还剩多少”,再决定“要不要补”“补多少”。如果连基础的数量变化都理不清,很容易出现“以为够用结果不够”“重复购买造成浪费”的情况。
回到题目本身,经过上述步骤可以确认:小明现在一共有11支铅笔。这个结果不是靠猜的,而是通过清晰的步骤推导出来的——先减后加,逻辑连贯。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也可以用这样的思路:先明确初始量,再处理减少的部分,最后加上新增的,答案自然就出来了。
(我是历史上今天的读者www.todayonhistory.com,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逻辑,把简单问题想明白,复杂情况也能理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