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财务部发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如何实现与地方财政部门执行细则的衔接?
国家财务部发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如何实现与地方财政部门执行细则的衔接?
该规范作为全国性制度依据,如何真正落地到地方执行层面,是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中的关键议题。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由国家财务部发布,旨在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确保公共资金使用安全、合规与高效。其核心目标包括:
但在全国范围内,各地经济发展水平、行政架构和财政管理成熟度存在显著差异,这就要求地方在执行过程中,不能简单“照搬”,而应结合实际进行细化与适配。
地方财政部门作为国家政策的执行主体,需要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执行细则,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 细则功能 | 具体表现 | |----------|----------| | 政策落地桥梁 | 将国家统一规范转化为地方可操作流程 | | 本地适配调整 | 针对地方经济结构、单位类型做出合理调整 | | 监督执行保障 | 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内控执行的过程监管 | | 反馈优化机制 | 收集一线执行问题,为国家规范修订提供参考 |
例如,在某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化水平较低,那么地方细则就需额外关注系统建设过渡期的管控措施,而不是直接套用发达地区的数字化内控标准。
要实现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与地方财政执行细则的无缝衔接,关键在于建立“上下联动、分类指导、动态优化”的执行机制。具体路径如下:
国家规范提供的是原则性、通用性要求,如风险评估、控制措施、监督机制等,而地方细则则应在这些基础上,增加符合地域特征的个性化条款。
操作建议:
地方财政部门不能只是“执行者”,更应成为“反馈者”。通过建立定期座谈、案例报送、问题汇总等渠道,形成国家与地方之间的良性互动。
实际案例:
某省财政厅在落实内控规范时,发现基层单位普遍存在“审批流程冗长但监督缺位”的问题,于是将此问题反馈至国家财政部,推动了后续规范中对“效率与风控并重”的进一步强调。
随着“数字政府”建设推进,越来越多的行政事业单位开始采用信息化手段落实内控要求。但各地的数字化基础不一,地方细则应考虑技术环境的现实差异。
实施策略:
内控规范不是一成不变的,地方细则也需根据政策调整、经济环境变化、单位反馈进行定期评估与优化。
推荐做法:
在规范与细则的衔接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部分地区对内控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导致制度“挂在墙上、写在纸上”。
解决方向:
内控管理需要既懂财务、又熟悉单位运作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不少单位尤其基层,相关人才匮乏。
可行举措:
内控不是财务一个部门的职责,而是涉及单位内部多个环节的系统性工程。但在实际中,常常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
改善建议:
我是 历史上今天的读者www.todayonhistory.com,从社会实际运行来看,国家政策只有真正“沉下去”,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治理效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作为一项顶层设计,其价值不仅在于“有”,更在于“用”。
地方财政部门作为政策传导的“最后一公里”,其执行细则的制定与实施,不能只做“传声筒”,而要做“翻译器”和“优化器”。只有深入理解单位运行逻辑,尊重地方经济与社会现实,才能让内控规范不只停留在纸面,而是真正成为单位健康运行的“防护网”。
未来,我们期待更多地方能够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内控实践模式,为全国行政事业单位治理能力提升贡献地方智慧。
数据看点: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初,全国已有超过85%的地级市出台了地方性内控执行细则,其中东部地区细则细化程度普遍高于中西部,体现了区域发展与政策落地之间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