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演唱“冷风吹,冷风吹”时既唱出旋律又传递出藏在歌词里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会先通过语言或画面为学生搭建“冷风”的场景:比如描述“夜晚的草地里,微风渐渐变凉,吹过脸颊时带着一丝凉意,树叶轻轻晃动发出沙沙声”,让学生闭眼想象自己置身其中。接着播放《虫儿飞》的前奏,引导学生在旋律中感受“冷风”从轻柔到渐强的变化。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始终觉得情感表达的前提是“身临其境”,尤其是儿童歌曲教学,具象的情境能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可触可感。当学生真正“走进”冷风的场景,演唱时的情感就有了源头。
“冷风吹,冷风吹”的旋律藏着情感表达的关键,我会带着学生逐句分析: | 音乐元素 | 具体表现 | 情感关联 | |----------------|-------------------------|---------------------------| | 节奏 | 重复的“冷-风-吹”三字格 | 像冷风一阵阵重复吹拂,强化萧瑟感 | | 音高 | 从稍低的音起,尾音微扬 | 表现冷风掠过的动态,带点轻盈却又清冷 | | 咬字 | “冷”字稍重,“吹”字轻送 | 突出“冷”的体感和“吹”的动态 | 通过这样的拆解,学生能明白:原来旋律的每个细节都在“说”情感,演唱时抓住这些细节,情感就不会空洞。
学生对“冷风”的感受并不陌生,我会引导他们联想生活经历:“冬天上学时,冷风钻进衣领是什么感觉?”“傍晚在户外,冷风让你想拉紧衣服时,心里会有什么情绪?” 从“冷”的体感延伸到“孤单”“期待温暖”等细腻情绪。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音乐中的情感从来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生活情感的提炼。当学生把歌词里的“冷风吹”和自己的真实感受挂钩,演唱时的情感自然会更真挚。
先让学生放慢速度演唱,重点感受“冷”字的气息下沉和“吹”字的气息流动,体会冷风“吹”过的延续感。
引导学生用轻微的身体晃动表现风的动态,或在“冷风吹”时轻轻收紧肩膀,让身体记忆辅助情感传递。
分组演唱后,让学生互评:“哪一组的‘冷风吹’让你真的感觉到了凉意?为什么?”通过反馈让情感表达更精准。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比起直接告诉学生“要唱得凄凉”,让他们通过场景、旋律和自身经历去感受,更能让“冷风吹”的情感自然流淌。毕竟音乐的情感表达,从来都是“感受在先,表达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