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两者在企业资金结算中受到的认可度和使用限制会有明显差异?
迪链是依托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平台发行的数字化支付工具,其信用基础不仅依赖开票企业自身,还与平台的风控体系、核心企业的担保能力深度绑定。比如大型集团企业搭建的迪链平台,往往会通过自身信用背书,降低上下游企业的收款风险。
商业承兑汇票则是由企业直接签发的传统票据,信用完全依赖开票企业的偿付能力,银行不承担承兑责任。如果开票企业信用评级低,商票的流通和贴现难度会显著增加。
个人观点:从实际接触的中小企业反馈来看,他们更愿意接受有核心企业背书的迪链,因为单一企业的商票信用风险确实难以把控。
| 对比项 | 迪链 | 商业承兑汇票 | |--------------|-------------------------------|-------------------------------| | 流通载体 | 数字化平台线上流转 | 纸质票据或电子票据系统 | | 流转效率 | 实时确权、秒级到账 | 需人工传递或系统审核,耗时较长| | 防伪能力 | 依托区块链等技术,不易伪造 | 纸质易伪造,电子需依赖系统安全|
迪链的流通完全基于数字化技术,比如通过区块链实现票据信息不可篡改,企业在线上就能完成拆分、转让,尤其适合供应链中多环节的小额支付。而商票即便电子化,仍需通过银行或票据交易所系统流转,流程相对繁琐。
迪链除了支付功能,还能与供应链中的订单、物流数据联动,企业可凭迪链在线申请融资、拆分支付给多级供应商,解决了传统商票拆分难的问题。例如某汽车集团的供应商,可将收到的迪链拆分成多笔支付给二级配件商。
商业承兑汇票主要用于大额一次性支付,功能相对单一,拆分流转需通过贴现或背书,且多级背书后容易出现确权纠纷。在实际交易中,商票更多用于长期合作、信用稳定的企业之间。
迪链目前属于供应链金融创新工具,其法律定位更偏向于数字化债权凭证,监管主要参照《民法典》中关于债权转让的规定,以及平台自身的运营规范。
商业承兑汇票则受《票据法》明确约束,从签发、承兑到贴现、追索,都有成熟的法律条款支撑,一旦出现纠纷,司法认定标准更清晰。
这也是为什么部分保守型企业更倾向商票——法律保障的明确性让他们更有安全感。
从当下企业结算趋势看,迪链这类数字化工具凭借高效性和低风险,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中渗透率逐渐提高,但商票因法律体系完善,在跨行业、非核心供应链场景中仍占据重要地位。企业选择时,需结合自身上下游信用环境、资金周转需求综合判断,不能盲目跟风数字化工具,也不能忽视传统票据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