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三年级学生在学习这首笛子独奏时既理解音乐内涵又保持学习热情呢?
在教学初始,通过展示草原风光图片(如蓝天白云、成群牛羊)、播放草原相关的短视频(如牧民骑马、草原篝火),为学生营造直观的草原情境。随后播放《牧民新歌》片段,提问:“听着这段音乐,你仿佛看到了草原上的什么场景?”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将音乐与生活场景关联。
个人观点:情境导入能快速拉近学生与陌生音乐的距离,尤其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具象的画面比抽象的乐理更易接受。
将歌曲中的核心节奏(如轻快的十六分音符、舒展的四分音符)提取出来,设计分层练习:
| 步骤 | 练习内容 | 目的 |
|------|----------|------|
| 1 | 教师拍手示范节奏,学生模仿 | 熟悉节奏型 |
| 2 | 分组进行“节奏接力”,一组拍前半段,一组接后半段 | 强化节奏配合 |
| 3 | 用跺脚、拍腿等不同动作表现不同节奏 | 增加趣味性 |
通过身体律动感受节奏变化,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歌曲的节奏特点。
介绍笛子这一民族乐器时,结合实物或清晰图片展示笛子的构造(吹孔、膜孔、按音孔等),讲解其发声原理(空气振动)。播放笛子不同音区的声音片段(如高音区的明亮、低音区的浑厚),提问:“《牧民新歌》中笛子用了哪种音区来表现牧民的喜悦?”让学生对比辨别,加深对乐器的认知。
同时可以展示其他民族乐器(如二胡、古筝)的图片,简单对比,帮助学生建立民族乐器的整体概念。
在学生熟悉歌曲后,组织“草原小剧场”活动:让学生分组,结合对歌曲的理解,用肢体动作(如骑马、挥鞭、舞蹈)表演草原牧民的生活场景。表演后每组分享:“你们的动作想表达歌曲中的哪段旋律?为什么这样设计?”
通过表演,学生能更深入体会歌曲中牧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之情,将音乐情感内化为自身感受。
在实际教学中,三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这些设计通过“看、听、动、说”多维度互动,既能落实音乐知识,又能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据观察,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民族乐器的兴趣会显著提升,课后主动询问相关音乐的比例能达到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