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仅靠课本知识已难以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大连二十四中是如何通过具体举措让学生拥有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呢?
学校在常规课程外,增设了一系列具有国际视角的选修课程。比如开设“全球议题研讨”课,围绕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引导学生搜集不同国家的应对案例,分析背后的文化差异与治理逻辑。同时,引入原版外文教材的“世界文学赏析”课程,让学生通过阅读不同国家的经典文学作品,感受多样的人文思想。
课程亮点:并非单纯教授知识,而是通过小组讨论、主题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从国际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
| 课程名称 | 核心内容 | 培养目标 | |----------------|-----------------------------------|---------------------------| | 全球议题研讨 | 分析国际热点问题的多维度解决方案 | 提升跨文化理解与思辨能力 | | 世界文学赏析 | 研读多国经典文学作品 | 感受多元文化魅力 |
学校积极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与多个国家的中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每年组织“交换生项目”,让学生到合作学校进行为期1-3个月的学习,入住当地家庭,深度体验异国的教育模式与日常生活。还定期举办“国际文化周”活动,邀请外籍教师、留学生到校,通过美食展、文化讲座、民俗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接触多元文化。
交流价值:实地体验能打破学生对其他国家的刻板印象,让国际视野从“书本认知”转向“亲身体验”。
鼓励学生参与国际青少年竞赛与活动,如国际科学奥林匹克竞赛、模拟联合国大会等。在模拟联合国活动中,学生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围绕国际议题进行辩论协商,既要维护“本国利益”,又要寻求国际合作,在实践中理解国际规则与外交逻辑。同时,组织学生开展“中外文化对比调研”课题,比如对比中日茶道、中西节日习俗等,形成调研报告并进行校内展示。
实践意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将国际视野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学会在跨文化场景中沟通协作。
学校注重教师的国际视野培养,每年选派教师参加国际教育论坛、海外研修项目,让教师自身具备更开阔的视野后再传递给学生。聘请有海外教育经验的教师任教,他们在课堂上会分享自身的跨文化经历,用真实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国际差异。
师资优势:教师的国际视野是培养学生国际视野的基础,只有教师“见过世界”,才能更好地带学生“看世界”。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认为国际视野的培养不是让学生盲目崇外,而是让他们在了解世界的同时,更清晰地认识中国的文化优势与发展定位。大连二十四中通过课程、交流、实践、师资的多维度发力,正是在让学生既“走出去”看世界,又“沉下来”爱祖国。据学校近年数据显示,参与过国际交流项目的学生,在大学阶段的跨专业学习、国际合作项目中表现更为突出,这也印证了国际视野培养对学生长远发展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