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版小苹果在教学中如何通过音乐形式辅助学生记忆行政区划?
用熟悉的旋律搭配地理知识,真的能让行政区划记忆更轻松吗?
大脑对旋律的敏感度远高于单纯的文字罗列。《小苹果》作为广为流传的歌曲,其固定的旋律走向和节奏模式早已被学生熟悉。将行政区划知识融入这一旋律中,能让学生在哼唱时自然关联地理信息,避免传统背诵时的枯燥感。比如在副歌部分,用“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的旋律套入“东北三省黑吉辽”,学生在记住旋律的同时,也能顺带记住省级行政区名称。
为什么选择流行歌曲?因为学生对熟悉的旋律会产生“亲切感”,这种情感连接能减少对地理知识的抵触心理,让记忆过程更轻松。
歌词改编是关键,需将行政区划的特征与歌词场景结合。可以按地理分区划分段落,让歌词呈现逻辑性。以下是部分改编示例:
| 原歌词片段 | 地理版改编歌词 | 对应知识点 | |---------------------------|-------------------------------|---------------------------| |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 | 北京天津沪渝是直辖市呀 | 4个直辖市名称 | | 怎么爱你都不嫌多 | 内蒙宁夏新疆西藏桂宁安 | 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简称) | | 红红的小脸儿温暖我的心窝 | 华东苏浙皖闽赣沪鲁 | 华东地区省级行政区 |
通过这种场景化的歌词设计,学生能在唱歌时清晰区分不同地理分区的行政区划,避免知识点混淆。
《小苹果》的副歌部分重复度高,这一特点可用于强化重点知识。在教学中,可将高频考点(如34个省级行政区全称、简称)放在副歌重复段,让学生在多次哼唱中加深印象。比如每段副歌结尾都加入“港澳台琼忘不了”,通过节奏重复强化记忆锚点,让学生在无意识中记住易遗漏的地区。
实际教学中,老师还可带领学生拍手打节奏,将节奏与文字发音同步,进一步提升记忆效率。
单纯听唱不够,互动演绎能让记忆更深刻。可以组织学生分组,每组负责一个地理分区的歌词改编和演唱,比如“华南组”唱“两湖两广两河山”,“西南组”唱“云贵川渝藏”。在分组展示时,学生需要主动梳理对应区域的行政区划,这种主动参与的过程会让记忆更牢固。
还能设计“歌词接龙”游戏,一人唱上句,其他人接下句并说出对应行政区的位置,让记忆在互动中从“被动接收”转为“主动提取”。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发现这种音乐辅助教学法特别贴合当下学生的学习习惯——他们对短视频、流行音乐的接受度高,将知识融入其中,既能打破地理学习的枯燥感,又能利用碎片化时间巩固记忆。据不少一线教师反馈,采用这类方法后,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明显,行政区划相关题目正确率也有显著提高。这种将娱乐与学习结合的方式,或许正是让地理知识“活起来”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