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一中在科技教育方面有哪些特色课程和成果?
这些特色课程如何覆盖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成果又在哪些领域得到了体现呢?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始终认为,优质的科技教育需要打破“纸上谈兵”的局限,而常州一中在这方面的探索让人眼前一亮。它不仅搭建了系统的课程框架,更通过实践与竞赛让科技教育落地生根。
常州一中的科技课程并非“一刀切”,而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设计了阶梯式内容: - 基础普及层:在初一、高一年级开设《趣味编程》《科学探究入门》等必修课程,让每个学生都能接触科技基础知识,培养逻辑思维。 - 兴趣拓展层:针对有兴趣的学生开设选修课程,如机器人设计与操控、3D建模与打印、无人机编程等,每周安排2-3课时的专项学习,配备专业教具。 - 精英培养层:组建科技特长班,聚焦人工智能、物联网应用等前沿领域,采用“项目式学习”模式,学生需完成如“智能校园环境监测系统”等实际课题。
光有课程还不够,实践平台是科技教育的“孵化器”: - 创客空间集群:学校打造了包括电子实验室、机器人工作室、开源硬件工坊在内的5个专项空间,配备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Arduino开发板等设备,学生可通过预约随时使用。 - 校园科技场景应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用于校园生活,比如学生团队开发的“智能图书管理系统”已在学校图书馆试用,通过RFID技术实现图书自动借还统计。
| 实践平台名称 | 主要设备 | 年均使用人次 | |--------------------|-------------------------|--------------| | 电子实验室 | 示波器、单片机开发板 | 1200+ | | 机器人工作室 | 乐高EV3、VEX机器人套件 | 800+ | | 开源硬件工坊 | 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 | 600+ |
科技教育的成果最终要靠实践检验,学校在各类竞赛中表现亮眼: - 省级及以上奖项:近三年,学生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斩获二等奖2项,江苏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获得一等奖5项,涵盖机器人挑战赛、创意编程等多个类别。 - 项目实用性强:获奖作品并非“空中楼阁”,比如“基于AI的校园安全巡检机器人”项目,结合了计算机视觉技术,能识别校园内的安全隐患,已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优质课程离不开专业团队支撑: - “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既有10名专职科技教师(其中8人拥有理工科硕士学历),又聘请了高校教授、企业工程师担任校外导师,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和指导。 - 校企合作深化资源:与本地科技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学生可进入企业实验室参观学习,参与真实项目研发,去年就有3名学生参与了企业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优化”项目。
从课程设计到实践落地,常州一中的科技教育始终紧扣“应用”与“创新”两个关键词。在当下社会对科技人才需求日益迫切的背景下,这样的教育模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技能,更培养了他们用科技解决问题的思维,这或许就是其成果最珍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