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第十七中学的“融文化”课程体系如何体现其外语教学特色与全面发展理念?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教育背景下,这一课程体系是如何通过具体课程与活动设计,让外语教学不局限于语言工具性,同时推动学生多维度成长的呢?
“融文化”的核心在于打破语言学习的孤立性,将外语教学与文化理解深度绑定。在课程设置中,这一特色主要通过三方面落地:
- 双语文化浸润课程:开设“中外文化对比”“世界文明简史”等课程,采用中英/中日双语授课,教材内容既包含语言知识点,又融入目标语言国家的历史传统、社会习俗。例如在讲解西方节日时,不仅教授相关词汇,更通过小组讨论对比中西方节日背后的价值观差异,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理解文化多样性。
- 情境化实践课堂:构建“外语+场景”教学模式,设立模拟联合国、国际小记者站等校内实践平台。学生在模拟联合国辩论中需用外语阐述观点,既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又培养跨文化沟通思维;国际小记者站则要求学生用外语采访外教、撰写校园新闻,让语言学习从课本延伸到真实生活场景。
- 本土文化外译项目:鼓励学生将保定本地文化符号(如直隶总督署历史、驴肉火烧非遗技艺)翻译成外语,制作成宣传手册或短视频。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化了外语运用能力,更实现了本土文化与世界的对话,让外语成为文化传播的工具。
| 课程类型 | 内容示例 | 外语教学特色体现 | |----------------|---------------------------|---------------------------------| | 基础语言课 | 融入“文化小贴士”模块 | 语言知识点与文化背景同步传授 | | 拓展选修课 | 外语影视赏析与剧本改编 | 通过艺术形式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 | 实践活动课 | 外语主题文化节 | 沉浸式体验目标语言国家文化 |
全面发展理念并非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通过“融”的思维,让外语学习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形成合力:
- 学科融合式学习:将外语与科技、艺术等学科跨界结合。例如在“科技英语”课程中,学生需用外语描述物理实验步骤、撰写简单的科学小论文;在“外语戏剧社”活动中,用外语演绎经典剧目,既提升语言表现力,又培养艺术审美与团队协作能力,让外语成为连接不同学科的纽带。
- 跨学科实践项目:每年开展“世界问题探究”项目式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全球性议题(如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用外语完成调研报告、制作PPT,并在全校进行成果展示。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运用外语搜集资料、表达观点,还需调动逻辑思维、研究能力与责任感,实现语言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同步提升。
- 个性化成长支持:针对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设计分层任务。基础层侧重语言基础巩固与文化认知启蒙,进阶层则开展“外语+志愿服务”活动,如为国际友人提供本地旅游向导服务。这种分层设计既保障了外语学习的针对性,又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中获得成就感与成长动力。
“融文化”课程体系的巧妙之处,在于让外语教学与全面发展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相互滋养的有机体。
- 当学生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时,语言能力成为自信表达的工具,文化自信也随之增强;
- 当外语学习与科技探究结合时,语言不再是死记硬背的单词表,而是探索世界的钥匙,推动学生形成跨学科思维。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观察到当前教育正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保定市第十七中学的这一体系恰好呼应了这一趋势。它证明:优质的外语教学应让学生既“能说外语”,又“懂用外语”,更“会用外语成长”;而全面发展也并非各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核心载体(如外语)形成的能力闭环。这种“融”的思维,或许正是未来基础教育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完整人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