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市第一中学作为国家教委直接联系的学校,其在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这些举措如何为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实践范本?
如何让课程既扎根本土又接轨时代需求?安庆一中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突破口,打造“基础+拓展+特色”的三层课程结构。
- 校本课程开发:结合安庆本地历史文化(如桐城派文化、黄梅戏艺术),开发《皖江文化溯源》《黄梅戏唱腔基础》等特色课程,将地方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文化传承中增强认同感。
-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打破学科壁垒,设计“生态安庆调研”“科技与人文的对话”等项目,学生需综合运用语文、数学、生物、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完成任务,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改革的核心力量,安庆一中通过多维机制提升师资水平。
| 培养方式 | 具体做法 | |----------|----------| | 常态化研修 | 每月开展“改革专题研讨会”,组织教师赴北上广深等先进地区名校跟岗学习,每年参与国家教委组织的基础教育改革专项培训。 | | 名师引领计划 | 成立12个“名师工作室”,由特级教师牵头开展课题研究,近三年带动50余名青年教师完成省级以上教改课题,形成“老带新、研促教”的成长生态。 |
怎样的评价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构建“综合素质评价生态圈”:
- 过程性评价落地: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记录课堂表现、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过程性数据,弱化期末一次性考试权重,将评价周期细化到每学期每个阶段。
- 多元评价主体参与:引入家长、社区代表参与评价,如在“社区服务”模块中,由社区负责人对学生的服务时长、成效进行量化评分,确保评价更客观全面。
基础教育改革不能仅靠学校发力,安庆一中积极拓展协同路径:
- 家长学校常态化运行:每月开设“家长课堂”,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医生等授课,内容涵盖亲子沟通、生涯规划等,提升家长教育素养。
- 社区资源开放共享:与当地科技馆、博物馆、企业共建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研学”“文物修复体验”等活动,让教育走出校园围墙。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学校以科技推动教学变革:
- 智慧课堂普及:所有教室配备交互式白板、AI学情分析系统,教师可通过数据实时掌握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实现“精准教学”。
- 数字化资源库建设:整合优质微课、虚拟实验等资源,搭建线上学习平台,学生可根据自身进度自主学习,破解“因材施教”的时空限制。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认为安庆一中的这些举措真正做到了“扎根实际、大胆创新”。它没有盲目追随改革热点,而是结合自身作为老牌名校的底蕴和地方特色,让基础教育改革从政策文件落地为具体可感的教学实践。这种“接地气”的改革路径,或许正是其能为全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参考的关键所在。据了解,该校的跨学科课程模式已被省内10余所学校借鉴,其评价体系改革经验也入选了国家教委基础教育改革优秀案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