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博白县亚山镇白花村的九龙穿洞舞蹈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为何这一源自乡村的传统舞蹈能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与独特魅力体现在哪里?
九龙穿洞舞蹈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植根于当地深厚的历史土壤中。据当地传承人口述,该舞蹈起源于明清时期,最初与祭祀祈福、节庆庆典相关,是村民表达对生活美好期盼的方式。历经数百年的演变,它不仅记录了白花村的民俗变迁,更承载着桂东南地区乡村社会的集体记忆。
这种历史延续性是其入选的重要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在于“传承”,而九龙穿洞舞蹈从古代流传至今,未因时代变迁而中断,成为展现地方文化脉络的鲜活载体。
九龙穿洞舞蹈在艺术呈现上有着鲜明的个性,其编排与表演融合了多种传统元素,具体可从下表窥见一二:
| 艺术元素 | 具体表现 | |----------------|--------------------------------------------------------------------------| | 道具运用 | 以“龙”为核心道具,九条彩龙造型各异,龙身绣有地方特色图案,舞动时灵动飘逸。 | | 动作编排 | 包含“穿洞”“盘旋”“对舞”等经典动作,模拟龙群嬉戏场景,队形变化丰富且有序。 | | 音乐伴奏 | 搭配当地传统乐器演奏的曲调,节奏明快,与舞蹈动作精准配合,增强感染力。 |
这种将民俗符号、肢体语言与音乐韵律结合的独特形式,在广西同类传统舞蹈中颇具辨识度,展现了民间艺术的创造力。
一项传统技艺能入选非遗,离不开清晰的传承谱系。九龙穿洞舞蹈在白花村有着明确的传承脉络,从老一辈艺人到年轻传承人,形成了“师徒相授”“家族传承”的双路径。目前村里仍有10余名核心传承人,其中不乏30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不仅掌握舞蹈技艺,还熟悉背后的民俗故事与文化内涵。
这种“活态传承”的状态至关重要——非遗并非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需要在生活中延续,九龙穿洞舞蹈至今仍在节庆、民俗活动中表演,正是其生命力的体现。
在白花村,九龙穿洞舞蹈早已超越了“表演”的范畴,成为凝聚村民情感、增强文化认同的纽带。每逢重要节日,全村人聚在一起观看或参与舞蹈表演,这种集体活动强化了乡村的归属感。同时,该舞蹈也对外展现了博白县的民俗文化特色,成为地方文化名片之一。
从社会实际来看,当下非遗保护越来越重视文化的“社会功能”,九龙穿洞舞蹈在维系乡村文化生态、促进社区和谐方面的作用,也是其获选的重要考量。
从九龙穿洞舞蹈的入选,我能感受到传统民俗的强大生命力。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乡村文化面临流失风险,而这样的非遗认定,不仅是对传统的肯定,更能激励当地人珍视自己的文化根脉,让老技艺在新时代继续“活”下去。
在当下非遗保护工作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九龙穿洞舞蹈的成功入选,也为其他地区的传统民俗传承提供了借鉴——唯有扎根历史、保持独特、代代相守,才能让文化遗产真正“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