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KH拼音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发音练习活动?
在实际教学里,面对GKH这类舌根音,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练习中不仅能记住发音,还能熟练运用呢?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www.todayonhistory.com),我发现拼音教学中,GKH因其舌位相近,学生很容易混淆,尤其是低年级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传统的反复跟读效果往往不佳。那有效的练习活动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GKH的发音关键在舌位和口型,很多学生出错就是因为没看清舌位变化。 - 夸张化示范:教师发音时,要刻意放大口型,让学生清晰看到舌根抬起(发G、K时)和软腭下降(发H时)的动作。比如发“g”时,舌头后部顶住软腭,稍停后突然放开;发“k”时,除了舌根动作,还要强调送气的力度,可用一张薄纸放在嘴前,让学生观察纸张是否飘动。 - 镜面练习法:让学生对着小镜子,边听教师发音,边自己模仿,对比自己的口型与教师示范的差异。这种方式能让学生直观发现问题,比如是否舌根没抬够,或者送气太多。
为什么要强调口型?因为拼音发音的准确性,第一步就是舌位和口型的正确,这是后续所有练习的基础。如果这一步错了,后面练得再多也只是重复错误。
低年级学生对枯燥的重复练习容易抵触,把练习融入游戏,能大大提升参与度。 | 游戏名称 | 操作步骤 | 适用场景 | | --- | --- | --- | | 拼音接龙 | 教师说一个含GKH的音节(如“gē”),学生依次接一个不同声母但韵母相同的音节(如“k甓hē”),接错者表演一个小节目 | 课堂小组活动 | | 发音闯关 | 设置三关,第一关辨音(听教师读,判断是G、K还是H),第二关跟读(模仿教师发音),第三关组词(用指定声母组词),闯过三关可获得小奖励 | 课后兴趣小组 | | 拼音配对 | 准备写有GKH音节的卡片和对应的图片(如“gǒu”对应小狗图片),让学生边读边配对 | 课后练习或家庭作业 |
这些游戏既符合孩子爱玩的天性,又能在互动中强化发音记忆,这不正是当下教学中“寓教于乐”的体现吗?
拼音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把GKH发音练习和生活场景结合,能让学生更易理解和掌握。 - 日常词汇收集: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收集含GKH的词语,比如“公园”(gōng yuán)、“快乐”(kuài lè)、“花朵”(huā duǒ),每天课堂上分享3-5个,互相纠正发音。 - 短句创作:让学生用收集的词汇造句,比如“小狗(gǒu)在花园(yuán)里追蝴蝶(hú dié)”,既练习发音,又锻炼表达能力。
生活中处处有拼音,把练习融入日常,学生才不会觉得拼音是孤立的知识点,这也是符合当下“生活化教学”的趋势。
一个班级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统一的练习很难满足所有人,分层设计很有必要。 - 基础层:针对发音困难的学生,从单音节开始,如“gā、gē、gū”“kā、kē、kū”“hā、hē、hū”,反复听读,直到能准确分辨。 - 提高层: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进行双音节、三音节连读练习,如“gěi kù”“hēi gǒu”,并尝试快速朗读,提升反应速度。
为什么要分层?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节奏不同,强行统一只会让部分学生失去信心,分层能让每个孩子都在自己的节奏里进步。
抽象的发音技巧很难让学生理解,借助教具能让舌位变化看得见、摸得着。 - 拼音卡片:制作带口型示意图的GKH卡片,正面是字母,反面是舌位示意图和例词,学生自学时可随时对照。 - 软尺/棉签:发G、K时,用软尺轻触学生舌根位置,提醒其抬起;发H时,用棉签轻触喉咙,感受气流振动,区分与G、K的差异。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觉得教具的使用能让抽象知识具象化,尤其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这比单纯的口头讲解更有效。
最后想分享一组数据:某小学低年级教研组做过对比,采用多样化练习(含游戏、教具)的班级,GKH发音正确率比传统跟读班级高35%。其实拼音教学的关键,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记”,GKH的练习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