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初中生500字说明文写作,评分标准中“科学根据”和“设想合理”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那这两个标准在实际评分中到底怎么体现?是不是只要提到了相关知识就算有科学根据?设想合理又该如何结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来判断呢?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见过不少初中生写说明文时,要么在“科学根据”上含糊其辞,要么“设想”脱离实际,其实这两个标准有明确的边界和要求。
科学根据是说明文的基石,没有它,文章就成了空谈。具体来说,有三个核心点:
| 常见问题 | 正确做法 | | --- | --- | | 把“维生素C能治感冒”当作科学根据 | 引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维生素C有助于增强免疫力”的表述 | | 说“蜜蜂是靠触角闻气味”却不说明来源 | 注明“据《昆虫记》描述,蜜蜂的触角有嗅觉功能” |
设想是说明文里体现创造力的部分,但必须在合理的框架内。具体要满足这些条件:
为什么要同时强调这两点?因为科学根据保证了文章的真实性,设想合理则让文章更有新意。比如写“预防近视的方法”,引用“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能预防近视”(科学根据),再设想“学校在课间统一组织户外远眺活动”(合理设想),这样的文章既可信又有实践意义。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发现很多优秀的初中生说明文,都是把科学知识和生活实际中的设想结合得很好的。比如有学生写“家乡的特色种植”,先引用当地农业站的土壤数据(科学根据),再设想“用滴灌技术提高产量”(合理设想),既专业又接地气。据了解,在近年的中考作文评分中,这类兼顾两者的文章,得分率比只侧重其一的高出30%左右。针对初中生500字说明文写作,评分标准中“科学根据”和“设想合理”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那这两个标准在实际评分时到底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是不是只要提到一些科学名词就算有科学根据了?设想合理又该怎么结合初中生的认知来把握呢?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接触过不少初中生的说明文作业,发现很多同学在这两个点上容易把握不准,要么科学根据不足,要么设想太离谱,其实里面有不少门道。
科学根据是说明文的“骨架”,没有扎实的骨架,文章就立不起来。具体要做到这些:
| 错误示例 | 正确示例 | | --- | --- | | 说“多吃甜食能长高” | 引用《营养学基础》中“过量甜食可能导致肥胖,影响生长发育” | | 称“企鹅生活在北极” | 注明“据《动物世界》记载,企鹅主要分布在南极地区” |
设想是说明文的“血肉”,能让文章更生动,但必须合情合理。具体有这些要点:
为什么要同时看重科学根据和设想合理?因为科学根据确保文章真实可信,设想合理让文章有新意和实用性。比如写“如何减少白色污染”,先引用“塑料在自然环境中降解需要数百年”(科学根据),再设想“超市推广可降解布袋,顾客租用完可归还循环使用”(合理设想),这样的文章既有科学支撑,又有实践价值。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发现那些在评分中脱颖而出的说明文,往往能把这两点结合得很好。比如有学生写“家乡的太阳能路灯”,先引用“1平方米太阳能板每天可发电2度”(科学根据),再设想“路灯加装储能电池,阴雨天也能亮”(合理设想),既专业又有生活气息。从近年的教学实践来看,在500字的篇幅里,科学根据和合理设想的内容占比约6:4时,最容易让读者理解,也更符合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