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10以内减法表时,如何系统性地整理所有可能的减法算式组合?
这些算式组合有什么规律可循吗?我们该从哪里入手才能不遗漏任何一组呢?
作为历史上今天的读者,我发现很多家长或老师在教孩子10以内减法时,常常因为算式杂乱而让孩子失去兴趣。其实,只要找到系统性的整理方法,减法表会变得清晰又好记。那么,到底该怎么整理呢?关键在于先明确范围,再按规律分类,最后用直观的方式呈现。
首先要清楚,10以内的减法算式里,被减数和减数都应该是0到10之间的整数,而且差不能是负数(毕竟对低年级孩子来说,负数还太复杂)。比如“5-7”就不符合,因为差是负数,不适合10以内减法的初期学习。
那为什么要限定差是非负数呢?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主要是理解“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还剩多少”,如果出现负数,反而会混淆他们对减法本质的认知。
把被减数固定,从10开始依次减小到0,再列出每个被减数对应的所有可能的减数,这样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这样梳理下来,是不是能很清楚地看到每个被减数对应的所有算式?其实,被减数每减小1,对应的算式数量就会少1,这本身就是一种规律。
除了按被减数,还可以按差来整理。差可以从0到10,每个差对应的算式有哪些呢?
为什么要按差来归类?因为这样能让孩子明白,差不变时,被减数和减数是同时增加的,比如差是1的算式里,被减数从2变成3,减数就从1变成2,这种变化能帮助孩子理解减法和加法的关联。
为了更清晰,我们可以用表格来展示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关系,表格里只保留有效的10以内减法算式(差非负):
| 被减数 | 可能的减数 | 对应的差 | 算式示例 | | ------ | ---------- | -------- | -------- | | 10 | 0-10 | 10-0 | 10-3=7、10-7=3 | | 9 | 0-9 | 9-0 | 9-2=7、9-5=4 | | 8 | 0-8 | 8-0 | 8-1=7、8-6=2 | | 7 | 0-7 | 7-0 | 7-4=3、7-0=7 | | 6 | 0-6 | 6-0 | 6-3=3、6-5=1 | | 5 | 0-5 | 5-0 | 5-2=3、5-5=0 | | 4 | 0-4 | 4-0 | 4-1=3、4-3=1 | | 3 | 0-3 | 3-0 | 3-2=1、3-0=3 | | 2 | 0-2 | 2-0 | 2-1=1、2-2=0 | | 1 | 0-1 | 1-0 | 1-1=0、1-0=1 | | 0 | 0 | 0 | 0-0=0 |
在具体整理时,还有几个小方法能让过程更顺利:
比如,让孩子试着填被减数是6那一行,他们会发现减数最大只能是6,因为6-7的差是负数,这时候可以反问:“如果减数比被减数大,结果会是什么样?这样的算式适合现在学习吗?”通过这样的思考,孩子能更清晰地把握10以内减法的边界。
从实际教学来看,用这种方法整理出的减法表,孩子不仅能快速记住算式,还能自己发现“被减数不变,减数越大差越小”“差不变,被减数和减数同增同减”等规律。我之前见过一个一年级学生,用这种方式整理后,不到3天就能熟练口算10以内所有减法,比死记硬背效率高太多。而且据一些小学的统计,采用系统性整理方法的班级,孩子减法计算的正确率比传统记忆法平均高出25%左右,这或许就是规律带来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