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公学由近代教育家马相伯于1905年创立,旨在通过自主办学培育救国人才,校名"复旦"寄托民族复兴之志。
创始人信息 | 创办背景 |
---|---|
姓名:马相伯 生卒年:1840-1939 身份:教育家、复旦大学奠基人 | 1902年创办震旦学院 1905年因办学理念冲突退出 率师生另立复旦公学 |
创办初衷的三个维度:
教育独立
抵制教会对教育的控制,坚持中国人自主办学。马相伯在震旦学院时期因反对宗教课程占比过高,与法国教会产生矛盾,最终带领128名学生脱离原校。
救国使命
课程设置注重实用学科,涵盖哲学、理化、政法等九大门类,培养"通中西、达世变"的新型人才。1905年首份招生简章强调"研究泰西学术,为转弱为强之基"。
文化传承
校名取自《尚书大传》"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既蕴含"复兴震旦"之意,又暗含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校址初定吴淞提督衙门,后迁徐家汇李鸿章祠堂,均具历史象征意义。
马相伯在办学期间变卖祖产筹措经费,首任校长由近代外交家严复担任。1917年学校升格为复旦大学,延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治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