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乙巳条约》签订后,英美基于战略利益考量,对日本在朝鲜半岛的扩张行为采取默认立场,英国因同盟关系公开支持,美国则避免直接反对。
国家 | 态度表现 | 是否默许 | 原因背景 |
---|---|---|---|
英国 | 公开承认日本对韩国的“保护权” | 是 | 1902年英日同盟,需遏制俄国扩张 |
美国 | 未明确反对,外交文件回避直接评价 | 是 | 专注菲律宾利益,推行“门户开放”政策 |
法国 | 默许日本行动 | 是 | 与英国协调,避免东亚局势动荡 |
俄国 | 反对但无力干预 | 否 | 日俄战争战败后退出朝鲜半岛 |
具体分析
英国立场
英国于1902年与日本缔结同盟,核心目标为制衡俄国在远东的势力。《乙巳条约》签订前,英国外交部门已通过非正式渠道向日本传递支持信号。1905年8月第二次英日同盟条约中,英国明确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特殊利益”,成为其承认《乙巳条约》的法理基础。
美国策略
美国政府以“不干涉他国内政”为表面理由,未对条约提出抗议。1905年7月,美日签订《塔夫脱-桂太郎备忘录》,美国默许日本控制朝鲜,换取日本不干预菲律宾的承诺。罗斯福总统私下称“朝鲜无法自立,日本管理是唯一选择”。
列强互动
法国因1904年《英法协约》与英国形成利益共同体,选择与英国同步;德国则因专注欧洲事务,仅作形式化关注。俄国因战败后签订《朴茨茅斯和约》,被迫承认日本在朝鲜特权,但国内舆论强烈谴责《乙巳条约》。
条约后续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