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约瑟是英国著名科学家、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他给予裴秀“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这一赞誉,主要是因为裴秀在制图学领域贡献卓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裴秀提出了“制图六体”理论,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这一理论是中国古代制图的基本准则,它从数学、地理等多方面为地图绘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规范。在裴秀之前,地图绘制较为随意,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制图六体”的出现,让地图绘制有了科学的依据,大大提高了地图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例如,通过分率可以将实际地理距离按比例缩小绘制在地图上,准望能确定各地物之间的相对方位,使地图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地理情况。
裴秀不仅有先进的理论,还付诸实践。他主持编绘了《禹贡地域图》18篇,这是中国目前有文献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他在绘制过程中运用“制图六体”理论,对前人的地图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改进。当时流传的一些地图由于缺乏科学方法,存在着山川地名与实际不符、方位不准确等问题。裴秀在绘制《禹贡地域图》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纠正,使得地图更加精确和详细。而且他还将古代的九州以及西晋时期的十六州的历史变迁、山脉、河流、郡县等内容都清晰地标注在地图上,为后人研究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裴秀的制图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制图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自裴秀之后,“制图六体”理论一直被历代地图学家所遵循和发展。唐代的贾耽、宋代的沈括等著名地图学家在绘制地图时都继承和发扬了裴秀的制图方法。在世界范围内,裴秀的制图理论和实践也展示了中国古代制图学的先进水平。与同时期其他国家的地图绘制相比,裴秀的地图更加科学、精确,为世界制图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正是由于裴秀在制图理论、实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的杰出表现,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