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银行的设立重构了阿根廷金融体系框架,强化货币主权并优化了宏观经济调控机制。
国家银行成立后,阿根廷政府获得了直接调控货币发行、利率及汇率的能力。此前依赖外资银行的被动局面被打破,国内通胀率从1920年代的年均20%降至1935-1940年间的8%以下。
通过国家银行整合分散的地方债务,建立统一偿债机制。下表对比了银行成立前后的债务状况:
指标 | 成立前(1930年) | 成立后(1940年) |
---|---|---|
外债违约率 | 47% | 12% |
国内债券发行规模 | 1.2亿比索 | 4.8亿比索 |
作为主权信用载体,国家银行使阿根廷获得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清算银行)的认可。1938年,该国首次以国家银行担保发行英镑债券,融资成本较此前降低35%。
设立专项信贷窗口扶持农业与制造业,1935-1945年间,农业机械化贷款覆盖全国62%的农场,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6.3%,远超同期拉美国家平均水平。
终结私人银行无序竞争状态,强制存款准备金率从3%提升至15%,银行破产数量由1934年的28家降至1941年的3家,储户资金安全性显著改善。
国家银行的运作模式为后续经济政策提供制度范本,其建立的黄金储备托管机制、跨境结算网络等基础设施,至今仍是阿根廷参与全球贸易的核心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