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结构如何在微观层面实现电荷的精准控制?
背照式图像传感器(BSI)通过将光电二极管置于晶体管上方,显著提升了光吸收效率。然而,相邻像素间的电荷泄漏(电学串扰)会降低成像质量。深沟槽隔离(DTI)结构通过以下机制解决这一问题:
深沟槽隔离通过蚀刻硅基底形成深沟槽,沟槽深度可达硅片厚度的80%以上。沟槽内填充绝缘材料(如二氧化硅),形成垂直方向的绝缘层,阻断电荷横向扩散路径。
传统隔离方式 | 深沟槽隔离(DTI) |
---|---|
浅槽隔离(STI) | 沟槽深度>5μm |
电荷泄漏风险高 | 电荷隔离效率提升30%+ |
DTI结构在沟槽底部形成耗尽区,通过电势差引导电荷向目标像素流动。这种设计减少了电荷在像素边界区域的滞留时间,降低串扰概率。
DTI结构结合像素内增益电路,实时调整电荷收集路径。例如,通过反向偏置电压增强沟槽区域的耗尽效应,进一步抑制串扰。
采用高介电常数材料(如氮化硅)填充沟槽,增强电荷隔离能力。实验表明,此类材料可使串扰率降低至0.1%以下。
应用场景对比
场景 | DTI优势 |
---|---|
低光环境 | 提升暗光下信噪比 |
高分辨率成像 | 减少像素边缘模糊 |
高速摄影 | 保持动态范围稳定性 |
通过上述设计,深沟槽隔离结构在背照式传感器中实现了电荷的精准控制,为高灵敏度、低噪声成像提供了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