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激发态理论为热电子发射奠定基础,弗莱明基于此发明真空二极管,推动电子技术发展。
20世纪初,欧文·理查森提出热电子发射定律(理查森定律),描述金属受热时电子脱离表面的规律。其公式为:
其中,为电流密度,为温度,为金属功函数。这一发现揭示了电子在高温下的激发态行为。
理查森研究要点 | 弗莱明发明要点 |
---|---|
热电子发射机制 | 真空二极管原理 |
金属功函数概念 | 单向导电特性 |
温度与电流关系 | 信号检波应用 |
热电子发射的实践化
弗莱明在1904年发明的真空二极管(亦称“弗莱明管”)依赖理查森定律:通过加热阴极释放电子,阳极接收形成单向电流,实现无线电信号检波。
材料选择的依据
理查森对金属功函数的研究,帮助弗莱明筛选低功函数材料(如钨),提升电子发射效率,优化二极管性能。
能量转化的科学支撑
电子激发态理论解释了二极管中热能→电能的转化机制,为后续电子管技术(如三极管)的演进提供理论框架。
关键人物与时间线
年份 | 事件 |
---|---|
1901 | 理查森发表热电子发射论文 |
1904 | 弗莱明发明首个真空二极管 |
1928 | 理查森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通过上述关联可见,基础科学突破是技术革新的基石,理查森与弗莱明的合作(间接)重塑了20世纪电子工业的格局。